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劝谏,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
C.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蘅而斗诸侯。 在那个时候,有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衡策略,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到刘邦那儿。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很多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C.认真地办好学校,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诽谤(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