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⑤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文章开头描写库车老城有何作用?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共4分)
(1)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
(2)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
请简要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不被消化掉的人
张曼菱
(1)现在似乎更崇尚“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了。但我想说:“不被消化掉的人”亦是真俊杰!
(2)八月,李政道来北京三天,相约给我半天接受采访。千里外带了一盒云南的中草药,想送给他。有人好心劝我道:“人家这些人已经是洋人了,拿了也会扔掉。”一席话说得我乡情大伤。但我仍是拿去了,固执地想要和他认这个“同”。
(3)与李政道相对一早上,感觉首先是“老师”——他先接过我的采访提纲,用笔在上面划划,说:“这样你的重要内容时间才够。”然后是“学长”——他亲切融洽得像长你几班的大同学。最后是“朋友”——我说,想拍一拍这个“国际科技中心”的房间,不知您是否愿意带我们看看?他说:“我非常愿意。”
(4)他喜形于色地向我们做介绍。书架上,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以中国画为封面,以中国文化的古意为书名。在那些具有世界性成就的科学论著封面上,画着老庄故事和垂鬏的牧童等。
(5)李政道特别喜爱那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的画意。他先和我推敲“光阴”一词,他说:“光和阴,是两个意思。”我说:“昼与夜乎?”他说:“有一点接近,还不完全。”他认为,在“光阴”这个中国词的含意中,就已经包含了现代世界科学对“时间”“光速”的“相对论”等很多内容的领悟。
(6)李政道的这种悟性,这种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融会贯通的精英式思维,这种丰美的人格,令人倾倒。一盒云南的中草药,顺理成章地拿出来和被接受了。我感觉到的是,他和我们没有“断”。他没有像那些从另一个世界上来的人,像外星人一样地看待他的故土故人与草木。
(7)我看见的李政道是一个亲手做一切事情的人。包括如何布置那些办公室。当他妻子活着的时候,曾亲自为她设计写字台,他就在这张台上为我们题词。
(8)为给中国办事,李常常亲自向国外名大学名学者写几十封信,并到邮局亲手发走。在李的身边,助手们也是科学家,没有什么“女秘书”型的人。李政道的排场还不如今天国内的一个县长。
(9)我不管他的护照是什么,我只知道李政道是一个没有被强大的西方物质文明与文化消化掉的中国人。我想到:西南联大对我们民族的最大功勋,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不被消化掉的人”。消化,有各种各样的。例如:被完全地同化,忘却“来处”。例如:被腐化,忘却初衷和使命。例如:汉刘阿斗就是一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可随他人肠道消化做渣滓的东西。
(10)中华民族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东方文化所以成为人类的一大板块或一大救援,就是因为不被任何力量消化。只愿意自身去消化其它,从而强大起来,屹立天地之间。
(11)“起来,不愿意作奴隶的人们”,是否就是:“不愿意被消化掉的人们”?
(《散文》海外版2001第1期,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小节交待好心人的劝告?
李政道被称之为是一个没有被消化掉的人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文章最后一节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11位总统“斗争”的漫画家
灵子
他曾经被尼克松列入“白宫敌人”名单,他曾经被里根及其妻子南希电话投诉,他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1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虽然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但他觉得,登上尼克松臭名昭著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作为《洛杉矶时报》的社论漫画作者保罗•康拉德,他对这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总统始终“穷追猛打”。
爱与总统作对
“但愿我的伟大一如我的痛苦,或者比我的名字渺小;或者能让我忘记过去的身份,或者记不起现在要被迫变成什么。”莎士比亚笔下理查二世的名言,被康拉德赠予“水门事件”之后的尼克松,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水门事件”暴露的第一天,他便在漫画中加以嘲弄:一身工具的尼克松满头大汗在凿民主党总部的墙壁,旁边几个人指指点点说:“他说自己是电话公司的……”他笔下的尼克松永远皱眉头、长鼻子、耷下巴、脑袋缩进耸起的肩膀里,阴险又惶恐。为此,康拉德上了尼克松的“白宫敌人”名单。另一位在康拉德笔下不得善终的是总统里根,康拉德总是将他描画为小丑或头脑简单者,比如针对里根的军备竞赛政策,康拉德在一幅画里将其置于齐腰高的浴缸里,兴致勃勃跟在橡胶鸭子后面摆弄一串玩具军舰。
他的画笔辛辣直接,一针见血,以至于《洛杉矶时报》主编常常在早餐时间接到里根或其妻子南希的投诉电话,但康拉德的不屈不挠丝毫不变。近30年来,康拉德日复一日发表针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漫画,尤其对于白宫新闻,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1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最近一次“中奖”者是小布什,筋疲力尽推着西西弗斯的石头上山,石头上写着大字:伊拉克。唯一被康拉德的钢笔画逗笑的大概只有福特,他说过:“你笑,全世界会跟你一起笑;你哭,就只有成为保罗•康拉德的漫画了。”
2010年9月4日,康拉德于加利福尼亚家中离世,享年86岁。直到去世前,他的创作几乎从未停歇。历数下来,他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漫画创作。
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永远不要因为客观而控告我。”这是康拉德的名言。不公正、浮夸、腐败,是他持续关注的主题。1965年发生黑人暴乱之后,康拉德画了一群中年白人将一位黑人置于手术台上捅针管:“你提到失业、住房、教育、警察暴力、绝望……但是,你暴乱的原因是什么?”
“读者们每天早上都在期待他的作品,他总能让你愤怒、让你大笑,或者让你思考。”《洛杉矶时报》编辑拉斯•斯坦顿说。为此,他曾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但康拉德觉得,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这样与强权作战免不了付出代价。有人以诽谤名义将他告上法庭,有人写文章谩骂抗议。“我们曾经不止一次讨论过,康拉德带来了多大的麻烦。”1971年到1989年的《洛杉矶时报》社评版编辑托马斯说,“我们经常为此挨一顿臭骂。但是你还是忍不住欣赏他漫画的艺术性,背后的智慧及其老拳击中的要害。”
除了舆论环境,更重要的自然是康拉德个人的艺术天赋、新闻敏感、广泛阅读和思考。这个出生于1924年衣阿华州的穷小子有一对志存高远的父母,他们尽管生活拮据,却决定送孩子去学习艺术。康拉德常说,自己第一幅画作是8岁时在男厕所墙壁的涂鸦。高中之后,他还曾与双胞胎兄弟辍学去阿拉斯加闯荡。二战期间,康拉德参加了太平洋战役,他被身边随时发生的死亡、残缺、暴力深深震动,此后的画作无一不是在为反对暴行、争取人权而努力。战场归来后,他进入衣阿华大学学习,并在校刊上首次发表了自己的漫画作品,兴奋的感觉激励他持续创作,从此走上漫画创作道路。
“漫画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火气并转化为创作。”康拉德曾这样阐释自己的理念,“漫画的功能显然应该是否定性质的,一幅鼓吹意味的漫画通常等于什么也没说。”
(选自《读者》2010年23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概括康拉德漫画的创作特征。
康拉德为什么认为“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
请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选自201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未全面实施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
B.“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C.“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

下列不属于“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从现有情形来看,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B.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甚至已经高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C.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
D.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B.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C.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垓下”问题
施 丁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最后一次大战,它决定了楚败汉胜、楚亡汉兴。对于垓下、垓下聚问题,历来学者颇有异说歧见,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笔者以为垓下、垓下聚是有区别的。垓下是地区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区的聚落名。
何谓“垓下”?《说文》对“垓”的解释是“兼垓八极之地也”,据此,所谓垓下,就是八极地之下。有说垓即“堤”或“高冈绝岩”,则垓下是谓在河堤下或高冈下。以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区名,非具体地点,犹如“塞上”、“河上”、“关中”、“山东”等等,是不能指定为具体地点的。
大致说来,楚汉之际的垓下,在睢水、洨水间开阔的平原地区。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汉书•地理志》“洨(侯国)”下有“垓下”。洨,西汉时为侯国,东汉改为县。东汉应劭注:“洨水所出。”洨水,即今之沱河,它自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经宿县、灵璧、固镇等县境,至五河县西北会浼水“南入淮”。垓下就在洨水地区、洨国(县),自《汉书•地理志》所书洨之垓下“高祖破项羽”之后,一千多年间是无人怀疑的。东汉应劭、三国魏苏林、晋徐广、南朝宋裴骃、梁刘昭、北魏郦道元、唐颜师古、北宋乐史等都信从班固《汉书》之说。
不过,苏林、刘昭、郦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们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区的聚落,当是那里的一个具体地点。郦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云:“洨水又东南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县,可谓早有定说,毋庸置疑。“县有垓下聚”之“有”字,请注意之,“有”而非“即”,则“垓下聚”非“洨县故城”。但是,号称长于地理的唐人张守节却在其所撰《史记正义》里说:“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这是对垓下的一个新说法。唐代真源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其东十里有没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这个地方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属陈郡苦县,而不在汉沛郡洨侯国。张守节把项刘战于垓下从沛郡洨地移至陈郡苦县,真是大错。
今人多以为,垓下在古洨国境内,几乎已取得共识,这是幸事。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有说垓下在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有说垓下在固镇县东、沱河南岸的濠城镇“霸王城”。其实此两说所争议者是垓下聚地点,而非垓下地区。
对于垓下聚,魏晋南北朝学者多有提及,只说在故洨县,未曾详言具体地点。至唐代,《太平寰宇记》卷十七,(虹县):“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此书不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为两处,而且明确地指出地点方位和距离,洨故城在虹县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可以说,这是迄今最为明确而可靠的说法。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东汉书》:‘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县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此指出洨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在虹县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又肯定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明代属灵璧县。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分为两处的,并未混二为一。……
自唐至清,绝大多数地理方志古籍都以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汉洨县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谓古有一定之说,近年固镇县濠城集地区考古发掘亦可证明。濠城集、垓下聚并非一地,实为两地。
(节选自2010年9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对“垓下”与“垓下聚”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垓下是一个地名,楚汉时候的垓下是指睢水、洨水(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
B.垓下就是古代的洨国(县),位置在洨水地区,此地区当南北要冲,能容纳数十万人马驻屯和打仗。
C据史料可知,垓下、垓下聚、濠城都在故洨县境内,垓下聚的位置处在沱河南岸。
D. .垓下聚是垓下地区的聚落名,是一个具体地点,当年汉高祖就是在这里打败了项羽。
下列表述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垓下、垓下聚的争议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B.张守节把刘项战于垓下从沛郡洨地移至陈郡苦县是错误的。
C.垓下聚作为一个具体地点,其位置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
D.濠城集与垓下聚并不是一个地方,濠城集其实就是洨故城。

下列表述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垓下在古洨国境内,这一问题今人已取得共识,但对垓下聚则有歧议。
B.垓下就在洨水地区、古洨国(县),自从《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高祖在“洨之垓下”击破项羽之后从无二说。
C.《太平寰宇记》已明确指出垓下聚在虹县西五十里,这与《宿州志》的记载是一致的。
D.唐代真源县东十里有“垓下”,其地在秦楚之际与颐乡相近。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吴良镛院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他就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凝聚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智慧的《北京宪章》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获得了世界认可。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5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业园居东,开发区在西;城乡结合,园林式开放……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2008年夏天,86岁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中风)。“在北京天坛医院,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嘱咐我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说到这里,朱文一嘘唏不已。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早年的经历,决定他后来成为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B.吴良镛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C.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等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
D.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吴良镛抱着一颗爱国之心,绕道香港,毅然回到祖国,重新执教清华,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E.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已经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传统为基础的。
文章第一段写吴良镛的生活习惯,请分析其作用?
文章介绍吴良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吴良镛作为一代科学大师,身上具备多种素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