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家蚕的性染色体为ZZ,雌家蚕为ZW。由于雄蚕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们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科学家采用下面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根据相关内容回答:
(1)方法一:研究发现,幼蚕体色中有斑纹和无斑纹这一对性状分别由II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科学家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上述问题。
①图中变异家蚕的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类型属于 。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 。
②在生产中,可利用上述“限性斑纹雌蚕”与表现型为 的雄蚕杂交,培育出根据体色就可能辨别性别的后代。
(2)方法二:蚕农们发现,雄蚕不仅产丝多,且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研究表明,结天然绿色茧这一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G和g基因控制,幼蚕体色中正常和油质透明这一对性状分别由Z染色体上T和t基因控制。
①欲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天然绿色的雄蚕用于生产。现提供基因型为GGZTW的亲代雌蚕,则符合要求的亲代雄蚕基因型可有ggZtZt、 、 。
②现有另一杂交组合:ggZTZT×GGZtW→F1,F1雌雄交配后获得F2,则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去年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1)侵入到人体内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往往先通过图中___________过程(填标号)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图中____________过程(填标号)予以消灭。
(2)图中b的作用是,c的作用是。
(3)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相比,主要区别是。
(4)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作用的原理是
。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其原因是
。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请简述该实验的设计思路:
。
近年来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的甲型H1N1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甲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研制出甲流感的疫苗。要研制甲流感疫苗,必须知道其大分子物质,请设计实验探究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
(1)实验原理:RNA液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还需补充的两个实验原理是:①.
②.
(2)设计一个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3)去掉病毒中某种大分子成分的简便方法是。
(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接种甲流感疫苗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理由:。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有关序号或字母代表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体内刺激如__________和外界环境刺激如____________的作用下,C过程会增强,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⑶图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的多少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
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变化。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相关信息分子的名称:A ___,B ___, E ___。
(2)图中①表示 ___; ②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 ___。
(3)若上右图表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细胞接受A物质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则图中a段表示 ___电位,b点时Na+ ___(内、外)流。
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过程,下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示意图(部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为________________调节。
(2)当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增加,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小肠分泌的激素B为多肽类物质即促胰液素。下面我们来回顾科学家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以下是科学家先后进行的三个实验:
实验一: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液的分泌;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却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二: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结果发现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实验三:把狗的该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根据上述三个实验依次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