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家风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湖南省长沙市一名小学生,发现老师和同学们使用木尺在黑板上画线的时候需要一只手扶住木尺,另一只手画线,很不方便。她开动脑筋,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磁铁具有磁场的性质,在木尺上增加了三块磁铁,发明了磁性木尺,解决了师生经常遇到的大麻烦。
这名小学生在发明过程中,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结合“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过程,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特点。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莫言获奖对文化工作者的启示。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材料一:得益于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几年来,浙江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杭州大剧院、浙江美术馆、宁波大剧院、温州大剧院、金华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浙江省正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材料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浙江人提炼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既体现了浙江各地的地方精神的个性,又展现了浙江对现代精神的追求。在提炼浙江精神时,浙江人坚持与时俱进,为“重功利、讲实效”的浙江传统赋予了“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新内容。
(1)有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起来”。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浙江精神的提炼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
GDP(万亿元) |
人均收入(元) |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
|
2004 |
600 |
16.0 |
6179 |
5.62 |
2006 |
1149 |
20.9 |
7668 |
6.70 |
2008 |
1947 |
30.1 |
1027 |
6.31 |
2010 |
3442 |
39.8 |
14394 |
7.54 |
2011 |
4322 |
47.1 |
16241 |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2)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4)成为汽车强国是产业梦,成为"有车一族"是家庭梦,青年学生也有自己的梦。青年学生的个人梦想无论多么色彩斑斓,都只有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请分别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知识,探讨为什么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