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二石兽并沉焉( ) ⑵ 山门圮于河( )
⑶ 阅十余岁( ) ⑷ 如是再啮( )下面句子中“之”用法明显不同的一组是( )
A.人皆贺之 B.其邻人之父亦云
B.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C.此独以跛之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默写结尾
如其言,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 |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直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
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3. |
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
4. |
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 语段(二): |
(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
通、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不治将益深( )
(3)桓侯故使人问( ) (4)使人索扁鹊( )、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
(2)、从文中“疾在腠理”、“”、“ ”、“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越来越严重。、翻译下面句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天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解释画线加粗词的意思。
虽: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名: ___________
奋:__________股:走:_____________、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之”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蜀之鄙有二僧
C.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D.于厅事之东北角、翻译文中画线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2段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找出第二段中属于侧面描写的一句。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
阅读沈复的《童趣》与《闲情记趣》,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闲情记趣》.解释加点的词语。
(1)项为之强(2)方出神
(3)觅螳螂蝉蝶之属(4)见者无不称绝.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
B.果如鹤唳云端如其法行之 |
C.以丛草为林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 |
D.拔山倒树而来而画中有草虫一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关于两篇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在《童趣》中的意思是形容作者视力好。 |
B.《童趣》一文采用生动的描写方法,写出作者儿时的几件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 |
C.《闲情记趣》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他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 |
D.《闲情记趣》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