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下列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
B.帝幸太学观释菜幸:皇帝到某地 |
C.就加增损,书始布下布:布置 |
D.后致仕致仕:官员退休 |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
①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②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③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④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⑤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⑥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既表现出他思维缜密又主要表现了他知识广博。 |
C.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着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
D.孔颖达等人撰着《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好比水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不好分善不善。 |
B.孟子认为人性如水都是往下流一样,都是善的。 |
C.孟子进一步认为水被阻等是因为外力的作用导致变化,这不是水的本性,反驳了告子的人性不分善与不善的观点。 |
D.孟子的人性观点就是后来人《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观点。 |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 |
B.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
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
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
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