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
取样时间 |
动物种类及数量 |
||
蚂蚁 |
蚯蚓 |
蜈蚣 |
||
溪边土壤 |
上午10点 |
很少 |
较多 |
非常多 |
晚上10点 |
少 |
多 |
较多 |
|
山地土壤 |
上午10点 |
非常多 |
较少 |
较少 |
晚上10点 |
较多 |
少 |
很少 |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经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A.纯种长毛垂耳狗 |
B.因工业污染而发生黑化的某种蛾 |
C.对抗生素有抗性的某些细菌 |
D.头发里经DDT处理后仍存活下来的变种虱子 |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表现型 | B.基因型 |
C.不利变异的基因 | D.肽链结构 |
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A.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
B.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
C.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
D.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
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 |
B.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
C.两者都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 |
D.前者认为遗传是获得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