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上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曾进行了经济改革。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注:胡佛时任美国总统,梅隆任财政部长)
材料二
材料三 从直接效果看,“新政”在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渡过大危机的难关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它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深远的影响看,“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1)据材料一、二,分析“胡佛失意”的原因是什么?与胡佛的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分别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请回答:
(2)材料四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制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的直接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五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巩固呢,很快又变了。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六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集
(3)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什么问题?(2分)材料六所述的“深刻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试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 1984年,一名叫约翰逊的示威者焚烧了一面国旗,还围着火堆唱:“美国,红白蓝的旗帜,我们唾弃你。”该案发生时,已有联邦国会1968年通过的《反亵渎国旗法》,50个州中的48个州有类似法律。1989年6月21日,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定约翰逊的行为为“象征性言论”,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这个判决裁定《反亵渎国旗法》违宪。这个结果一宣布,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烧国旗是错的,大错特错”。美国国会也立即通过了1989年《国旗保护法》,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随即,有人在国会大厦前烧毁国旗,以示挑战。最高法院再次以五比四判定,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国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10分)
(2)总统、法院在国会的立法权方面相互制衡的表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中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的观点和采取的措施。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2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程朱与阳明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