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评价达尔文学说时说:“《物种起源》包含我们的理论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基础”的含义是( )
| A.达尔文否定了上帝创造生物,肯定了生物自然生成 |
| B.“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两大原则 |
| C.遗传基因在生物进化中起着基础作用 |
| D.自然物种既有联系,又有变异 |
黄宗羲与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 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
| 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 D.儒学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
|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
|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
|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人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君为臣纲 | B.天人感应 | C.君权神授 | D.君臣共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