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史料。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作出多种解释 |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黄宗羲主张恢复宋朝的政治制度 |
B.黄宗羲主张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C.黄宗羲主张通过设立宰相制约君主权力 |
D.黄宗羲主张的宰相制度与明之前没有区别 |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由此可知他:()
A.主张格物致知 | B.具有心学倾向 |
C.强调知行合一 | D.倡导经世致用 |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
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
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