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王晓宇
⑴父亲搬了新家之后,在小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开垦了一块小小的田,从此他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在田里除草、施肥、捉虫,给小小的田,圈上漂亮的篱笆。【“小小”“一两个小时”“漂亮”,足见父亲所花费时间之多,对花之喜爱。父亲哪里是在种花,他是在种快乐啊!】
⑵别人的田里种蒜苗,种香葱,种四季豆,唯有父亲的田里,满满都是花儿。种的大多是草本植物,比如可以染指甲的凤仙花,大叶子的美人蕉,四季常开的海棠花,愈晚愈香的晚香玉等等。 
⑶花开的季节,满园子姹紫嫣红,香飘云外。傍晚散步的时候,总会有人停留在父亲的花前,细细地打量,踟蹰不前,然后发出几声赞叹。【批注:               】父亲便像一个得到表扬的孩子一样,兴奋得有些不知所措。当然,也有淘气的小孩子,趁父亲眼不见的工夫,顺手折了父亲的花儿。这时候父亲往往会很生气,去追赶那些滋事的孩子,可是哪里能追得上? 
⑷父亲只得在身后扬言,如果有下一次,一定去找家长,让你们再淘气!可那些孩子并不当回事,在晚风中笑着跑开去。  
⑸我曾问父亲,种那么多的花儿,不当吃也不当喝的,费劲出累,逢上不懂事的孩子,还会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儿掐断了,薅了去,惹一肚子气,何苦来呢?父亲笑笑,说,也不是真的生气,就是觉得白白糟蹋了那些花儿怪可惜的,所以只是吓唬吓唬他们。隔半天,父亲又说,我种的是花儿,收获的是快乐,图的就是个乐儿!我呆怔半晌,想想也是,种花,即无妨碍别人,自己又得乐,何乐而不为?总比内心忧郁愤懑想东想西强多了。 
⑹三毛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隐形的看不见的田,每个人一生都在忙着播种和收获,从早到晚,辛辛苦苦,只不过是播种的形式不同而已。 
⑺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温情的种子,用一颗善良纯朴真挚的心去感知和体会这个世界,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包容和接纳这个世界,这样的人会收获安宁和幸福。 
⑻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用一颗白莲花一样纯洁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求回报,不图感恩,这样的人会收获温情和喜悦。 
⑼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欲望的种子,想要的东西太多,声色犬马,被贪婪的火焰煎烤着,这样的人会收获苦闷和折磨。 
⑽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罪恶的种子,人不是天生就有一颗罪恶之心的,人性本善,而是某些机缘和成因,使内心有了罪恶的念头,想报仇,想不劳而获……这样的人会收获痛苦和惩罚。
⑾佛说,种善因,得善果,正是这个道理。 
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每个人都在忙着种植和收获。心田里,唯有种满阳光和鲜花,才会收获春光明媚。  
⒀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种希望,种快乐!
(选自《知识窗》2012年01期)
题目“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参考第⑴段的批注示例,对第⑶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第⑶⑷段写淘气小孩折花,其作用是什么?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你用它来种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完成小题21分
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那个斗士
①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那个斗士。
②如果你要问我当了父亲最主要的体会,这就是回答。
③我住的小区里有个捡垃圾的大爷,每次见到他总是衣着干净,见人很有礼貌地打招呼。他儿子也在这城里打工,特别反对他捡垃圾,可他却瞒着儿子偷偷地捡,还告诉我说:“儿子要在城里买房,再过半年,差不多首付就有了,我也可以回老家了。”
④你问我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他是个三流的音乐家,性格暴燥而神经质。我很小的时候他便逼我练琴,我若不从或弹错,便要挨打。我从小身形敏捷,闪躲灵活,有一次钻到床下面去,他跟着钻进来,我在里面用扫帚对抗,导致床板坍塌,他的鼻梁都被砸出血了。还有一次学校发猪肉,因为天冷肉冻得太硬,菜刀切不开,我俩就在院子里用斧头砍,我砍时大叫“砍死爸爸”。那天大雪纷飞,他的鼻尖上全是雪花,他问我说什么,我又大声说“砍死爸爸”,他听了,就默默哭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在我面前哭。直到现在我也没问过他为什么哭,不必问。
⑤后来他跟我母亲离异,我随母亲回四川,从此父子聚少离多.....几年前我俩有过一次很隆重的见面,我给他买了很多衣服,他很开心地试穿了所有衣服,郑重地在镜子前走来走去。他把西服的口子一口气扣到了最下摆,浑然不觉。
⑥你问我和我的父亲有什么不同?曾经觉得有很多不同,现在觉得其实一样,我们都努力让自己在儿子面前从容不迫,却内心恐慌。
⑦儿子出生那天,我正在谈一件重要的事,听说要生了,急急开车向几百里外那座小城赶去。等我赶到,他已然出生。他神色安静,不着喜怒,正躺在襁褓里昏昏沉睡。他那样眼熟,却又无比陌生,像远方发来的一封不知来历的邮件,我不敢贸然打开,怕一打开,就接下一个高深莫测的任务。他间或醒来过,眼镜尚未完全睁开,只淡淡地瞄了我一眼,那么骄傲甚至暗藏某种不屑……然后又睡去。我盯着他,深觉责任重大又无法逃避。
⑧我不知道其他父亲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见到孩子第一眼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生命让自己感到迷茫。我曾对他半夜哭闹深感烦恼,对他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感到怒火中烧。可渐渐地,不知何时,他已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我无需承诺,就知此生必须保护他,帮助他,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曾经有一回,儿子哭了,说再也不练网球了,因为我为供他练球太辛苦。我大笑着告诉他:“你不知道,老爸我其实是有很多钱的,我暗地里其实是一个有“土豪”,你看,这是银行卡,这是存折……”他并不知被骗,还信以为真,深以我为骄傲。
⑨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隐藏住自己不堪的奋斗,给他创造不必考虑尴尬问题的条件。我得努力工作,每天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的衣服,让他觉得父亲其实很潇洒很浪漫,不甘人后,不输于人,成竹在胸。
⑩我不要我的儿子看出我的不堪。我已是父亲。
第④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改为2分
文中描写了三位“父亲”的形象,请分别概括他们作为“不堪的斗士”的事例9分

父亲形象
“不堪的斗士”事例
捡垃圾的大爷
(1)
“我”的父亲
(2)
“我”
(3)

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描写,作用是4分
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对本文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当上了父亲之后,终于体会到了身为父亲责任的重大。
B.即使再不被孩子所理解,父亲也总是为孩子付出一切。
C.因为虚荣心作祟,使得父亲在孩子面前装出斗士的假象。
D.身为父亲,最不能忍受的是被孩子发现自己的不堪。

完成小题19分
请别忽视校园琐事
①琐事,鸡毛蒜皮、零零碎碎,让人不屑一顾。但有时,琐事不容小觑。如今在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琐事”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严重的造成伤害事故甚至罪行。复旦学子投毒案前不久进行了二审,“因琐事不合,心生不满”自始至终都是当事人投毒行为的根源。而华政女生向老师泼沸水、高中生用锤子砸伤老师,这些事件从表面上看,也是一句话听不入耳,或是平日里被老师“管”得较多之类的“琐事”引发。
为什么琐事会酿成祸事?每个人的个性基础不同,有的人天生敏感、多虑,或是易怒、易冲动,或是固执、缺乏弹性。个性上的一些不足,使别人眼里的一些琐事,在他们眼里被放大、沉淀,成为积压在心底、不断膨胀的“负能量”。某一天、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就会触发这种“负能量”,造成对自己或对他人的伤害。
③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接触,朝夕相处,更容易产生“琐事”。特别是在一个寝室里,发生“摩擦”的概率更大。比如,有的学生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则相反。晚睡的学生不愿关灯,或是“煲电话粥”太大声,而早起的学生洗漱声音太响,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室友。又如,寝室里使用饮水机,家境优越的学生不懂节省,用饮水机里的热水洗脸,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则为了省电,经常把饮水机插头拔掉……种种小事引发的不满情绪,如果一直积压在心里,自己不会化解,不愿意求助,别人也不给予重视,就可能酿成事端。
④对各类校园琐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而是应多一份关注,必要时积极干预。同学间不合,师生间不合,为什么会不合?怎样引导那些心灵易“受伤”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而不是固执地囿于自我判断之中?如果学生之间确实因为生活、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而产生矛盾,能否通过换寝室等方式将他们隔开?这也是一种人性化处理方式。
⑤琐事往往不容易察觉,怎么办?有些大学就采用“心灵观察员”的方式,请班干部、寝室室长关注同伴有无心理困惑、不良情绪,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有些学校的班主任、思政课老师,运用各类载体开设“心灵热线”,倾听学生的烦心事,给予帮助和指引。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
⑥屠格涅夫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但是,个性的不足并非不可改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修补和健全。润物无声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进幽暗的“森林”。有时,可能就是老师的一次谈心、一个动作、一个神态,帮助学生拨开心灵雾霾,逐渐学会包容,学会谅解,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对琐事一笑而过。
关于文章思路结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对待校园琐事,作者的态度是什么?4分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是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文章第⑥段引用屠格涅夫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春密码
①那年王乐14岁。为了避免父母偷看日记,他萌生了改造汉字的念头。王乐先是将最常见的几十个汉字偏旁部首转换成其他符号,例如“张”——“弓”用“G”代替,“长”用“2”代替,那么,“张”就变成了“G2”。王乐很激动,那用密码改造后的日记简直就是一个无人涉足的桃花源,少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②王乐制定的那些符号,有英文、拼音字母,有阿拉伯数字,还有自造的符号,总数达180余种。这个浩大的工程花了他一个暑假的时间。180余种符号的出现,其实是王乐的无奈之举。它们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记住的,为了熟练运用,王乐每天要用两个小时写日记、不断地阅读前面的日记,来巩固自己对于密码符号的记忆,没想到,他的写作能力意外地取得了进步。www.ebestedu.cn
③记得假期的最后一天,王乐很想检验一下密码的效果,于是他故意把日记打开,摊放在写字桌上,自己跑到客厅里去打电话。妈妈正好把煮好的牛奶端进他的房间,看到桌上的日记本,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低下头急急地翻看了起来。王乐其实并没有在打电话,他手里拿着电话,微微伸长了脖子,以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偷偷观察着妈妈的举动。妈妈把他的日记翻来倒去地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自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王乐心里喜欢得差点叫了出来,妈妈的疑惑让他体会到了一种快感。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几次挑起话头,一会说:“乐乐,现在你们都学些什么学科啊?”一会又问:“你们是不是在学计算机的编程啊?”王乐嘿啊哈啊,敷衍了过去,他知道妈妈心里的滋味。
④开学了,王乐回到了校园,看见班里的同学,他真的很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发明,但是他克制住了那种冲动,因为王乐太想听到同学们的惊叫声了。那肯定是一种类似发现新大陆之后的惊叹!王乐暗暗地想。
⑤第一天晚自习,王乐将日记本光明正大地摆在课桌上,然后假装出去散步。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唧唧喳喳、指手画脚。看到他进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同桌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记的是些什么啊?”“日记!”王乐尽可能地轻描淡写,“那是我自创的密码。”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他求教。那一篇篇用“密码”记录的文字,让他们欣喜、惊奇。王乐特别地得意,他知道,同为少年的他们,百分之百被那奇妙神秘的密码征服了。
⑥很快,王乐的“发明”传遍全班。那段时间,不时有同学前来参观王乐的日记本,最后,连老师都知道了。那天语文课后,班主任陈老师站到了王乐的课桌前,伸出手示意王乐将日记本给他看看。王乐有些犹豫,但这一段时间积聚起来的成就感似乎给了他无穷的勇气,他把日记本递到了陈老师手中。陈老师看得很慢,来来回回,脸色很平静,看不出他是高兴还是生气。末了,陈老师把日记还给了王乐,一声不响地走了。
⑦在下午的班会上,陈老师很平静地说了一大段话:“有的同学,真的蛮聪明的……”他的目光飘向了王乐,“写的东西连老师也看不懂,据说还引起了班级的轰动……”一瞬间,教室安静了下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了王乐,王乐羞愧极了,只恨没有地洞钻进去。王乐心里头还隐隐地抗议着:老师知道什么呀?分明自己看不懂坝!王乐甚至还对陈老师产生了敌意,他在一张白纸上将陈老师的名字用自己独创的符号写成"NC6JJ54T",然后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想到,陈老师的脸上竟然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不过,谁没有经历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啊!谁没有自己的小秘密啊!谁的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啊!其实,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是最重要的!”教室里十分安静,王乐偷偷地撕掉了那张画满红叉的纸。
⑧那天放学回家,王乐几次想和妈妈说说密码的事,但是总觉得说不出口。直到临睡前,王乐才鼓起勇气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xuan _________耀
第一节画线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对王乐创造的密码,妈妈和同学的反映截然不同。品读以下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妈妈与同学的心理。
“妈妈把他是日记翻来倒去的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白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她求教”
同学:
结合第6、7两节请概括出陈老师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王乐鼓起勇气她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将如何反映?请你续写上文结尾,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的舶舰
①造船业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算起,到现在现在已经7600多年了。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造船。到了15世纪中叶,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业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最好的说明。
②我国古代用于战争的船舶有很多种,期中最负盛名的“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等。
③楼船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船舶,船上建有楼房,主要用于战争,也有民用的。用于战争的楼船,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可见楼船在当时已经被广泛了用于战争了。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有的楼船上有五层的楼房,一次能运载3000余人,到宋元时期,楼船常常用作水站的“旗舰”或“指挥舰”。民用的楼船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但多是歌女们卖唱的场所。
④车船又叫轮船,是我国古代用人力运转的明轮船,因外形相似,行走速度也快如马车而得名。它是运用机械动力的明轮船的先驱。
⑤蒙冲也作艨艟,是我国古代一种体型较小的突击型战艇,特点是灵活、坚固,便于袭击对方的大船。蒙冲既能攻击对方,又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就像坦克一样厉害。赤壁之战中,东吴老将黄盖率领的先锋舰队用的就是蒙冲。
⑥度舰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战舰,特点是载重量大,动力足,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是水上作战的主力,就像现在海军中的驱逐舰。
⑦海鸥是一种能在有较大风浪的条件下航行的战舰,唐朝时已经用于战争。这种船是现代装甲船的祖先,舱壁装有铁板,异常坚固,船艏装有形似铧嘴的长铁尖头,再水战中可以冲击并犁沉敌船。
第1段画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第3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楼船:
A历史:用于战争的楼船。
B.规模: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艘。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4段不能与第三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介绍了“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其共同特点是:
(2分)
本文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船舰悠久的历史,还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主要的道理:
(2分)

生命化妆
林清玄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
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致敬→→体悟。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改变体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