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劝学》(节选),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
B.而闻者彰彰:清楚 |
C.而绝江河绝:横渡 |
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青,取之于蓝②而寒于水 |
B.①车柔使之然也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①故木受绳则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①登高而招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面两句话,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金就砺则利
A.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②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
B.①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锋利了。 |
C.①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
D.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
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锋利了。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性恶”又是可以改变的。在《劝学》中他运用一系列类比,论证了这个观点。请根据原文填空,将作者的论证补充完整。
事物的原状 |
外物的作用 |
产生的结果 |
蓝 |
提取 |
青 |
水 |
降温 |
冰 |
木 |
① |
轮(曲) |
木 |
受绳 |
② |
金 |
③ |
④ |
人 |
博学(学习) |
知明而行无过(君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戚)继光至浙时,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戚家军”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倭寇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后倭复趋台州,继光击之仙居,俘馘一千有奇。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攻陷寿宁、宁德,延及龙岩、莆田。闽中连告急,总督胡宗宪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倭寇,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倭巢,斩首二千六百。余倭走兴化。急追之,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而总兵刘显亦屡破贼。福建宿寇几尽。
及继光还浙后,新倭至者日益众,围兴化城匝月。会总兵刘显遣卒八人赍①书城中,衣刺“天兵”二字。倭杀而衣其衣,绐②守将得入,夜斩关延倭。全城焚掠一空。留两月,倭贼破平海卫,据之。
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其将中军,总兵刘显左,总兵官俞大猷右,合攻倭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后继光进都督同知,世廕千户,遂代俞大猷为总兵官。
(《明史·戚继光列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赍(jī):送。②绐(dài):欺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俘馘一千有奇奇:余 | B.余贼走兴化走:逃往 |
C.牛酒劳不绝劳:犒劳 | D.谭纶令其将中军将:将军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因地形制阵法 | B.又以南方多湖泽 不如因而厚遇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
C.继光击之仙居 | D.继光乃旋师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年间,倭寇横行,屡次进犯东南沿海一带。戚继光的平倭战争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
B.戚家军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因为戚继光治军有方,而且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所以屡战屡胜。 |
C.戚继光驻守浙江,倭寇大举侵犯福建,俞大猷发檄文令戚继光前来剿灭倭寇,结果打了胜仗。 |
D.戚继光英勇善战,领导抗倭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获得了朝廷的封赏,得到了提拔。 |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倭杀而衣其衣,绐守将得入,夜斩关延倭。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骤,突然 |
B.天高日晶晶:亮 |
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
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草拂之而色变危而不持 |
B.忧其智之所不能邻国之民不加少 |
C.奈何以非金石之质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
D.黟然黑者为星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生秋实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B.去今之墓而葬焉 |
C.襟三江而带五湖 |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 |
B.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 |
C.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
D.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 |
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面划线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4.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5.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 |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
文言文阅读
|
2.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