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日前印发通知,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指出,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这说明(  )

A.意识活动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这表明(  )

A.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新
C.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理念创新源于人们的深刻反思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都

A.看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传统文化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C.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
D.违背了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的原则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即逝,或经久流传,或潜入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征”。这说明

A.文化是时代生活在物质上的反映
B.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C.文化在自身的传承中得以发展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②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科学文化修养决定思想道德修养
C.自觉接受文化优秀文化熏陶,能促进人的发展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