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人体来说,在A、B、C、D、E五项生命活动中,有积极意义的是 。
(2)在真核生物中,A过程的方式可能有 。
(3)B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增殖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 的过程。
(4)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这与C过程中的细胞内 有关。
(5)由于某种原因,正常细胞发生了D过程,根本原因是 。
请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上图中图像(填字母)。
(2)能否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
(3)某些金属元素对细胞分裂有较大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探究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提示:细胞分裂程度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表示,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的比值)
材料用具:洋葱、1.0 g/L的AlCl3溶液、显微镜、解离液、龙胆紫溶液、蒸馏水、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两组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培养皿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约38~48 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 g/L的AlCl3溶液,B中加。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根尖若干,制成。
④观察A、B中各100个细胞,分别计算。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结果:。
结论:。
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 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
清水培养时间(h) |
||||
质量分数(%) |
时间(h) |
0 |
12 |
24 |
36 |
0.01 |
24 |
10.71 |
13.68 |
14.19 |
14.46 |
36 |
9.94 |
11.99 |
13.59 |
13.62 |
|
48 |
7.98 |
10.06 |
12.22 |
11.97 |
|
0.1 |
24 |
7.74 |
9.09 |
11.07 |
10.86 |
36 |
6.12 |
7.87 |
9.98 |
9.81 |
|
48 |
5.97 |
6.68 |
7.98 |
8.56 |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中”的作用是。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炭酸—品红试剂是一种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的问题。
下表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
周期 |
G1 |
S |
G2 |
M |
合计 |
时长(h) |
10 |
7 |
3.5 |
1.5 |
22 |
(1)在图中绘出该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曲线图并注明各期名称(假设体细胞DNA相对含量为2C)。
(2)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小时,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3)S期的启动需要一种蛋白质分子作为启动信号,这种蛋白质在S期之前合成并存在于S期全过程中。若将S期和G1期细胞融合,则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时间将。
(4)在电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可见纺锤体由细胞两极的发出。在M期中消失又出现的细胞结构是。
图1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 ℃、CO2浓度一定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 (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请分析回答:
(1)图1曲线中,与b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若将CO2浓度降低,则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将会(填“变大”、“不变”或“变小”),c点向方向移动。
(2)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图1曲线中a点将向移动,b点将向移动。
(3)图2装置中的KOH溶液的作用是。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 ℃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 内小麦种子中发生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过程。
(4)实际上小麦种子的呼吸底物除了糖类外,还有脂肪等,在25 ℃下10 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15 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100 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