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从上文看,“年”的文化内涵有哪些,请从①③段中概括出来?
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末段说到的“日本年”对表现“中国年”有什么作用?
(三)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选自《人民日报》).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的现象,提出了的观点。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强调学术人的![]() |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计条件优劣,不计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
.从论述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是。
.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作简述。
(二)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话的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孩。“明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校门口为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几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滴答,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我。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他们我有多么的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亮光。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拉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泪水涌动。“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颤一颤。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说:“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是的。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有删改)
.从文题“拉亮了灯等你”中,你了解到有关文本的哪两项内容?
.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约定送行→
→→.文中画线句“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我“难以释怀”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
.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本文结尾说“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我”收获了什么?假如你是即将告别老师和同学的侯婕,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对同学又想说点什么?
(三)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完成19—23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 A 的词:“ B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想信。他们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 C ,就能□□□□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 D 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的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全文从整体上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过程十分严密。请将文中照应“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四个标志性语句打上横线。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处,依次应是:(填序号)
①事与愿违②淋漓尽致③为所欲为④脍炙人口⑤如坐针毡 ⑥胆战心惊.根据你平时的名句积累、名著阅读知识填空:
A(词人):B(名句):
C(名著): D(人物):.细读第五段,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考试的看法?具体谈谈你的理由。
答:
(二)阅读散文《我有一个狮子军》,回答15——18题
我有一个狮子军(贾平凹)
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死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
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嫌疑犯。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一日在屋间画虎,希望虎气上身,陕北来了一位拜访我的老乡,他说,与其画虎不如弄个石狮子,他还说,陕北人都用石狮子守护。
过了不久,他果然给我带来了一个石狮子。但他给我带的是一种炕狮,茶壶那般大,青石的,据说雕琢于宋代。这位老乡给我介绍了这种炕狮的功能,一个孩子要有一个炕狮,一个炕狮就是一个孩子的魂,四岁之前这炕狮是不离孩子的,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
这个炕狮我没有放在床上,而是置于案头,日日用手摩挲。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
古董市场上有一批小贩,常年走动于书画家的家里以古董换字画,这些人也到我家来,他们太精明,我不愿意和他们纠缠。他们还是来,我说:你要不走,我让来劲咬你!他们竟说:你喜欢石狮子呀?我们给你送些来!十天后果真抬来了一麻袋的石狮子。送来的石狮子当然还是炕狮,造型各异,我暗暗高兴,便给了他们许多字画,还让他们继续去陕北乡下收集。我以为收集炕狮是很艰难的事情,不料十天半月他们就抬来一麻袋,十天半月又抬来一麻袋,而且我这么一收,许多书画家也收集,不光陕北的炕狮被收集,关中的小石狮也被收集,石狮收集竟成了风,价钱也一涨再涨。
我差不多有了一千个石狮子。已经不是群,可以称作军。它们在陕北、关中的乡下是散兵游勇,我收编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着我的书桌前后左右。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
统领狮军后,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肿的衣服,低头走路。我依然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别人倒说“大人小心”,我依然伏低伏小,别人倒说“圣贤庸行”。出了门碰着我邻居的孩子,他曾经抱怨他家的狗把屎拉在我家门口,我叫住他,他跑不及,站住了,他惊恐地盯着我,我拍了拍他的头,说:这小子,你该理理发了。他竟哭了。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反复强调我“体弱多病”“胆小”“窝囊”,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尾说自己“依然体弱多病”又有什么用意?
(2)第8段描写集中表现了狮子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语言品味:
(A)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B)文章尾段中“圣贤庸行”“大人小心”是什么意思?请根据上下文理解。、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吗?请举一例说说。
游东坡赤壁
①到了古城黄州,就不能不去东坡赤壁了。
②东坡赤壁座落在黄州城西门外,断岩临江,突出下垂,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江碧波幽幽荡漾,极易让人联想起古城的缱绻来。
③黄州缱绻得极清新自然,如春日陌上阡泥,如秋日细雨斜阳。而东坡赤壁的风景,便也似这细腻空灵的个性,勿须过多的装饰,只一抬眼,一迈步,就是青青翠竹,石曲小径,悠远的山和出岫的云。
④时值冬日,如果早些时候来,再遇上一个清辉的月夜,就可以到苏东坡笔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荡舟的快意中细细品味人生在宇宙中的渺小,感恩自然的赐予。可是,能够看到(A)这些清亮的碧波似一把把精致的小琵琶在婉转的江面上轻弹浅唱,能看到妖娆的雾娘在苍翠的竹尖上轻织纱帐,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境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波荡漾。水远山高,刚柔相济。登上赤壁山,视野就开阔起来了,胸中满蕴的激情渐渐奔涌而出。
⑤(B)暖暖的阳光洒在栖霞楼上,慷慨地铺开金色的热情。下面的江水绚丽多姿,旖旎起来。波光粼粼,拂风染香。波浪荡漾起白亮的水花,似珠如玉,欢快而浪漫。小楫轻舟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示出婀娜多姿的美好体态。远处悠闲踱步的白云,静悄悄地在江面踩踏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似虚而实地,从那云缝里飞出一两只洁白的鸟,馨声回荡于烟水苍茫处,羽翅优雅舞动于辽阔天际间。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展翅之轻盈,这一切都被我的眼我的心悉数收藏,并藏于最深处。
⑥木雕窗棂,青石板路,隐隐沉香,碧水长天,如黛远山,画着朦胧淡雅的妆……
⑦我喜欢东坡赤壁,虽然长久地与它毗邻而居,但从未觉得厌倦。那山水胜迹,小楫渔人,落霞飞鸟,都令我陶然心醉。一步一步接近头顶的蔚蓝,便也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绚烂。伴随着鞋底敲击石板的响声,天似乎欲坠了。远处鄂黄大桥的吊索,酷似腾空飞鱼的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东坡赤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又留下几多感叹。李白来过,杜牧来过,苏东坡来过,王禹来过,辛弃疾、陆游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在这里经历各自的人生风景,留下了各自的诗词、楹联、匾额及书法手迹。而苏东坡更是在这里,写下了他笔下最精的四篇作品:《赤壁怀古》、《浪淘沙》、《前后赤壁赋》及《承天寺夜游》。他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长留人间,丰裕着我们精神生活。东坡赤壁,因他而得名,因他而闻名于世。悉数各朝代风流人物,在此地留下各自歌吟,然后下山,走向了历史的尘烟。
⑨来东坡赤壁,是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了。这里曾几兴几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先人眼里的风景了。东坡赤壁,修而毁,毁而建,无数次。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睡仙亭中苏老先生当年与友人醉卧的石床石枕而已。赤壁诗词传千秋,江上风景收万里。从感情深处讲,我是极希望保留一些亭台楼阁,及雪堂到城中临皋亭处,那段一里三分之一的脏泥路,那大概是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了,那里毕竟记录着足迹,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与勤劳,而今的东坡赤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不一样很好吗?
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900多年过去了,苏轼在赤壁的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赤壁园里,想象着苏老的豪放浪漫,忍不住也会有握笔写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美的向往,也包含了无穷无尽的灵思。尽管有前人昨日行走在赤壁的亭台楼阁间,今天我却无畏无惧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万千感触来。.文末说“今天我却无畏无惧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万千感触来”,这“万千感触”具体是指哪些感触?
答:.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本文主要是写游东坡赤壁,但在第3段中先写黄州古城,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
(2)第5段中,加点的词“舞台”和“背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3)“来东坡赤壁,是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了”,请结合第9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两出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做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 读了《游东坡赤壁》后,你一定为我们黄冈有这样的人文胜景而感到自豪。请结合你对东坡赤壁的了解,简要地为它写一篇解说词。
我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