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 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 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什么?
第①段交代了 。
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B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
。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尊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许多人希望在龙年生育子女,取得好兆头。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美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它盛见于古代的各种传说中,也是古今美术常见的题材。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其形象颇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歧角。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卷曲的动物形。中国文字为了适合窄长的竹简,常将动物的身子转向,四足悬空,使龙像是种可直立而飞翔的动物,其实它描写的是有短足的爬虫动物形。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9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商代有叫龙的方国。图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获龙的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遭受大水时,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渊;还记载龙有黄河及汉水的不同种类,有人能豢养它们,夏后吃了其肉酱后还想再吃。从这些描写及遗下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虫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爬虫种类多,习俗各有不同。人们把不同形状及种属的爬虫化石都当作龙看待,导致龙能变化形状的传说产生。公元2世纪的《说文解字》,解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种见解很可能基于偶然发现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而得的联想。唐代《感应经》有如下的描写:“按山阜缸岫,能兴云雨者皆有龙骨。或深或浅,多在土中。齿角尾足,宛然皆具。大者数千丈,或盈十围。小者才一二尺,或三四寸,体皆具焉。尝因采取见之。”一到博物馆参观,就会了解所称的或大或小的龙,其实就是各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古人见化石大小悬殊,故而有能变化的见解。濮阳的龙图案也是这一类动物的形象。
⑤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鱼的生活习性有关。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但龙致雨的能力也可能来自龙卷风。龙卷风的威力奇大,且经常带雨。其形状好像细长的龙身,故容易让人以之与爬虫的化石起联想,误认龙能大能小,能飞翔、致雨,是威力无边的神物。
⑥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汉代的《史记》有两则刘邦与龙有关的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大公往视,则见蛟龙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编造故事说明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
⑦龙由于威力大,故成为男性的象征。鳄鱼的生殖能力强,一次产卵20到70个。中国人很看重延续家族的事。也许希望能多生些将来显耀家族的男儿,所以有龙生九子,个个有好本领的传说。并有悬挂九颗粽子,以祈生产男儿的习俗。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精华本,作者:许进雄,文章有删改。)结合文章分析,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种见解很可能基于偶然发现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而得的联想。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文章第⑤段认为:“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鱼的生活习性有关。”请说一说和扬子鳄的哪些习性有关?
龙是吉祥和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请写出一个含有“龙”字的成语,体现这种吉祥与高贵,并解释其含义。
成语:
含义: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的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不超过20字。
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
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
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
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请从修辞和内容两方面来欣赏结尾划线句。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得到了父母的宠爱,朋友的帮助,老师的关心,这些都是我们的福气,千万不要把她当作理所当然的。当面对给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举一个具体例子,说说你的做法。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文中②③介绍了微藻的哪些特点? (2分)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分)
说说下列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除微藻外,你还知道目前世界各国为解决能源危机,正在开发或已经开发了哪些新能源?(要求列举两种以上,越多越好)你认为还有哪些能源可以开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这个星球有你
张丽钧
①彭先生打来电话,邀我去西部教师培训会上讲座。尽管与彭先生仅有一面之交,但还是愉快地应允了。
②撂了电话,翻一下工作安排,发现居然与一个会议撞车了。连忙打电话向操持会议的人请假。对方沉吟了片刻,半开玩笑地扔过来一句:“去走穴?”问得人火往头上拱,又不便发作,陪着笑说:“跟商业不沾边。组织者提供交通、食宿费用,不安排旅游。我的讲座是零报酬。”对方听了,用洞悉一切的口吻说:“哦?零报酬?那不是他们太不仗义就是你太仗义了吧?——来这个会还是去那个会,你自己掂量吧。”
③我跟自己说:“何苦来?背着一口黑锅去搞什么鬼讲座!”可是,答应了的事又怎好推辞?我需要寻觅一个推掉讲座的充分理由。
④我上网搜索彭先生的背景材料。彭先生本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天津市某家知名软件公司做软件企划。朝阳的年纪,做着一份朝阳的工作,惹来许多人艳羡。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做了一名自愿“流放”西部的IT人。
⑤促使彭先生下决心去西部的,是一对苦难的母女。
⑥冬季的傍晚,彭先生从公司下班回家,发现车胎没气了,便把车推到一个修车摊去修理。三九天气,刀子风刮得人脸生疼。为他补胎的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女人。女人身边,是她五六岁的女儿。小女孩渴了,一直缠着妈妈要水喝。但妈妈忙着挫胎、涂胶,腾不出手来给女儿弄水。小女孩见妈妈实在顾不上自己,便趴在试漏的水盆前,小声地问妈妈:“妈妈,这盆里的水能喝吗?”没等妈妈回答,渴极了的小女孩居然把头伸向了那飘着浮冰的脏水盆……这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彭先生的心仿佛被撕裂开了一道口子,在不住地滴血。他赶忙跑到最近的一家商店,买了几瓶牛奶,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来交到小女孩手中……
⑦第二天上班后,整个上午,彭先生全身都在发抖。他事后说:“在离我们公司不到五百米远的地方,竟有如此苦难的事情发生!而我却坐在有空调、有暖气的办公室里……这件事是一个导火索,它把我几年来想好的事情一下子提前了;或者说,好比是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让我赶紧去做更应该做的事。我再不能等下去了!”
⑧于是他去了那个叫黄羊川的地方。分文不取,义务支教。
⑨当他坐在一户姓王人家的炕头,吃着读到四年级就因贫困而辍学的女孩烤得土豆时,他哭了。
⑩当他在另一户人家,听到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因为没念完书而一直后悔着、怨恨着时,他哭了。
⑾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的中学生每周吃上了一次肉。
⑿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连上了互联网并拥有了自己的网页……
⒀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位在中央气象局工作的同学毅然辞职,来到黄羊川,做了一名长期固定教师。
⒁我原本寻觅疏离缘由的心,此刻却被亲近的热望塞得满满。在这些故事面前,一口“黑锅”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⒂我不知道那些津津乐道于“血酬定律”的人该如何从学术的角度解读彭先生的行为,我不知道哪个聪明人能有本事为彭先生的发抖和流泪标价。《博弈圣经》上说:“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有的人,利己是本能;而有的人,利他是本能。而“本能”是生命所接受的教育总和在某个瞬间的大暴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一听到“讲座”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酬劳,而彭先生一看到别人受苦挣扎,拯救的欲望立刻就主宰他的生命了。
⒃我决意充当那个可有可无的会议的叛逃者;
⒄我决意把多年淘得的教育真金悉数献给西部。
⒅我决意将新出版的书赠予那些与我今生有约的西部同行。
⒆我发给彭先生的短信是:“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
(有删改)“我”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贯穿了全文,具体可梳理如下:
欣然接受彭先生的邀请,去西部讲座→→→结合上下文,说说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撂了电话,翻一下工作安排,发现居然与一个会议撞车了。(2)我跟自己说:“何苦来?背着一口黑锅去搞什么鬼讲座!”第六段划线句子属于的描写,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有
作用。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结尾说:“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请联系实际,再给作者几个微笑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①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
②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
③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
⑤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
⑥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
⑦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知道生物发光的原理了?请谈谈你的了解。
第②段中使用了和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结合句子谈谈它的作用。
“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这句话中,划线词“绝大多数”能否删去?请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