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以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例如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 A.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情况 |
| B.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
2008年5月2日,韩国《朝鲜日报》指出,北京奥运会最大支持势力是通过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中国“八零后”。对“八零后”而言,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
| C.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 A.魂与根的关系 | B.互不相干的关系 |
| C.根与魂的关系 | D.互相等同的关系 |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
①精神支柱②精神动力③民族之魂④精神火炬
| A.①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 A.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
| B.把它与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相结合 |
| C.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
| D.正确处理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
“灾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十万子弟兵从四面八方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到灾区,立即奔赴第一线。汶川大地震后,最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以坚强不屈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曲壮歌。这一精神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
| A.团结统一精神 | B.爱好和平精神 |
| C.爱国主义精神 |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