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开发利用使人类面临放射性物质外泄、核扩散、核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但是核能在缓解世界能源紧缺和保护环境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是毋庸置疑的。在国际核安全会议上,我国表示将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增强核能发展信心。下列古语中与上述材料的哲学依据相近的有( )
①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③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
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有一只茶杯装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说:“才剩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杯水呢!”上述材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有时是难以判定的 |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人生观的影响 |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D.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激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领导作风、部门作风,完成问题对人民要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
①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②价值观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④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培养起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把责任心落实到具体岗位上,体现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细节中,领导干部的作风、机关部门的行风就会好起来并起表率作用。这说明
A.价值观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
B.只要树立科学价值观,就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
C.科学的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 |
D.只要有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就能做好各项工作 |
探究天人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期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完成问题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道家有“师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类行为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具有许多积极因素,最根本的是因为它
A.以服从自然作为人类的根本准则 | B.坚持了科学的发展观 |
C.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 D.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专家呼吁,要大力呼唤人们的节水意识,这是因为
①节水意识是一种正确的意识,有利于资源的保护②节水意识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③节水意识是科学理论,对现代化实践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