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种被镶嵌进去的识别物质很可能含有
A.磷脂和蛋白质 | B.多糖和蛋白质 |
C.胆固醇和多糖 | D.胆固醇和蛋白质 |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
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
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
C.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 |
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
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
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 |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只能在该昆虫种群内传递 |
B.行为信息只能由动物产生,传递给同种动物 |
C.物理信息来源广泛,动植物都可以感受到 |
D.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
植物开花与开花激素有关.1937年,俄国学者提出了“成花素”假说,认为植物叶片接受光刺激后,能合成成花素,成花素经过远程运输到达芽的顶端,诱导花器官的形成.1970年后,人们才检测到成花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叫做FT的蛋白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利用斐林试剂对成花素的化学本质进行鉴定 |
B.同位素标记法可获得成花素合成和运输途径的直接证据 |
C.叶片接受光刺激合成成花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 |
D.能翻译出FT的基因存在于植株的每个细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