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下列关于选文第⑤段论证思路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 |
B.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
C.然后用对比论证突出要成功不要拘泥于失败。 |
D.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 “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①……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
B.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浅谈态度
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曲折向上,百折不挠。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第③自然段列举孟冬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
B.第⑤段是从反面来举例证明分论点的,而其他段落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
C.本文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
D.第⑤段中列举方仲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一事无成。 |
第⑦段柳公权的例子除了给我们感动外,还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再列举出一个恰当的事例予以证明。
阅读《黑暗中的花香》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黑暗中的花香
石 兵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的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
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摘自《当代青年》2012年第12期)标题中“花香”除了指菊花的香味之外,还有什么特殊含义?
面对生活的遭遇,“他”经历了哪些情感上的变化?
从“最初的恐惧”→ →→文中有三件事体现了父母对“他”的精心呵护,请简要概括。
①
②
③ 为什么“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你从“他”的故事感悟到什么?
本文着重从触觉、听觉和嗅觉对“他”的内心展开描写,请从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
分析: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杆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崖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③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 ,“钥匙”指的是 ,全句的含义是:
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
的心情。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
B.对韩麦尔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
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
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 |
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
划线句③用 的口吻,表达了小弗郎士
的思想感情。这两段文字给读者的教育是()
A.集体主义教育 | B.认真学习本民族文字的教育 |
C.爱国主义教育 | D.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教育 |
谈白菜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又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几次,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不是“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见枚乘《七发》,意思是美味酒肉乃烂肠毒药)吗?白菜却百吃不厌,多吃了决不会倒胃口,更不要说“烂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想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味道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篇”注)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水善于辅助万物,而不跟万物相争。
⑤至于五味,甜、酸、苦、辣、咸,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川人是麻辣,尤重花椒);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我在大别山种过苦瓜,皖人不识为何物,北京人早已熟识,是南方人来多了之故);看来只有酸,如泡菜的市场比较广阔,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决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人们都熟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此话来自《礼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惟其淡如水,水散于五味,无不相调。米酒虽甜,日子一久,就发酸,败坏了。孔子讲这段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上当受骗,光听说得好,就以为行为亦如是。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德厚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终不能长久的。
(选自《随笔》1983.2)文章从齐白石所画白菜说起,有什么妙处?
第④段与“水”作类比,突出了“淡”的四种特性,请你罗列出来。
第⑤段写“五味”的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
结合第⑦段,说说“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什么意思。
文中讲“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这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请你从生活中或阅读的作品中举一例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