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铁生的《消逝的钟声》(有删减)一文。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身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什么,你说什么?”“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⑦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⑧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⑩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作者为什么对40年前唯一的一次去教堂的经历记忆犹新,请概括主要原因。
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
B.“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正面表现了幼时的“我”的天真可爱。 |
C.第⑦段,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景物描写,突出了钟声的沉稳、悠扬。 |
D.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内容上和结构上简析第8段的作用。
(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故乡”深刻含义的理解。 以下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描绘了“故乡”大花园的情景;选文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描绘了“故乡”教堂里的情景。比较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异同。
【链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写法上相同点:
内容上不同点:本文
《呼兰河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
D.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
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
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
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侧面描写 C、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 |
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 |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
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 |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作用是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 |
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
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 |
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
文中写池沼用了七句话,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④⑤⑥‖⑦ |
C.①‖②③④‖⑤⑥‖⑦ | D.①‖②③④‖⑤‖⑥⑦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C.“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D.三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
C.他们前仆后继地战斗。 |
D.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
“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A.信“地”和“物” |
B.信“国联” |
C.求神拜佛 |
D.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
对画线部分“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了四处比喻,“状元宰相”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 |
B.隐晦语和嘲讽语的运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
C.字里行间,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
D.为全文作结,属于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部分。 |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是全文的转折点,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 |
B.第④段运用事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正面论点的正确性。 |
C.④⑤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是设问句,下文对它做了回答。 |
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使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
①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②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选择其中一个,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享受阳光张雨生
城市高楼林立,你遮我的阳,我挡你的光,阴影斑驳。进入冬季,太阳低矮了,照进居室的那缕阳光,是从高楼的夹缝之间射进来的。光柱在地板上移动,停留在室内的时间很短,愈短愈觉得金贵。这时候,懒懒地靠在沙发上读散文,沐浴在阳光里,浑身暖融融的,一种享受感油然而生,自乐陶陶,无与伦比。我的居室,处在开阔的大院里。原先,四周没有楼房,阳光好慷慨哟,从早晨到黄昏,终日明晃晃地照进来,没有任何遮挡。封上6米长的大阳台,仿佛把阳光关住了,冬日里,成了一座温室,暖烘烘的。我买回几个大盆,栽上喜阳植物: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阔叶乔木,大叶藤萝,长得蓬蓬勃勃,茂盛极了。叶子伸展开来,层层叠翠,浓绿簇拥,简直成了小小植物园。友人来参观,誉称为“绿色工程”,并向我讨教经验。我坦率地笑着说:“哪里有什么经验。你看,有满室的阳光就足够了。”
好景不长。居室正南建起一座大楼,间距仅有30米,从此,享受阳光的经历变得极为坎坷。到了冬季,最需要阳光的日子,阴影却爬了起来,阳光被遮住,一直要遮到立春之后。长长3个月,几近100天,没有阳光,喜阳植物怎么受得了。慢慢的,大叶榕发了黄,橡皮树打了蔫,山茶花长不出骨朵,龟背蕉耷拉下脑袋……我尽力挽救,找来植物激素“绿风95”,照着专家的指点喷洒。然而,绿风不绿,激素不激,一切挽救都是枉然,我的心也长出了苔藓,黏乎乎地,似乎蔓延到了每一个细胞。“绿色工程”无可奈何地衰败了。对于绿色生活,多么高明的现代科技产品,又怎能代替阳光呢?
还留有一些希望。高楼立在正南方,东西两头没遮挡。上午9点前,下午4点后,从正面高楼的两侧,各有一阵阳光能照过来。喜阳植物不能再养,好阴植物不妨试试。我得实施阳台植物结构大调整。
大盆换成小盆,改种君子兰、吊兰、剑兰、朱顶红、文竹……这些植物不气魄,没有阔叶植物那么高大,但充分享受早晚的阳光,照上两三个小时,还算可以。它们没有辜负我的希望,挨过漫长的冬季,绿色依然不减。较之前些年,我的“绿色工程”降低了档次,但毕竟还存在着。唉,我的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们。
更严酷的现实来了。与正面高楼并列,西边又竖起了高楼。冬季里,下午4点之后的阳光被彻底挡住了。如今,希望仅在于东方,仅在于早晨八九点钟的那缕阳光。我将盆栽植物摆成长行,由低到高,最后的吊起来,斜面向着东南方,初升的阳光照进来,就能让它们最大程度地享受到。缺少阳光的阳台,温度也不如从前。又买来几张保温板,三九寒冬,每到晚上,把保温板排放着,靠在结满冰凌的玻璃上。最冷的日子,还得打开连通阳台的门窗,放些暖气过去,宁愿室内冷一点,也得让阳台升温,不至于冻死植物。费尽心机,心机费尽,花儿草儿总算活了下来。
希望在于春天。太阳升高了,高楼阴影渐渐退去,阳光姗姗而来。应该在春节期间开花的君子兰、朱顶红,苦苦等待阳光到来之后,才肯开始抽出花蕊。有了一丝阳光,它们一个劲地猛长,瘦筋筋地张开憔悴的骨朵,竞相展开笑脸,像追赶季节似的,过程那么短暂,以至新叶和骨朵都很瘦弱。看着它们可怜兮兮,我心里发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阳光的生命。从宇宙的形成看,没有光热的地方,决不能出现生命。人的生命,人的健康,同样需要阳光。虽然没有植物的感应那么直接,那么灵敏,但日积月累,也能显示出来。
正值严冬,明亮的阳光被高楼挡在那一边,爬进门窗的是冷冰冰的阴影。我好想念阳台在冬日里充满阳光的那些年月,好想念曾经茂盛地长在这里的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第2段中说:“享受阳光的经历变得极为坎坷。”享受阳光的经历坎坷表现在哪些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它们一个劲地猛长,瘦筋筋地张开憔悴的骨朵,竞相展开笑脸,像追赶季节似的,过程那么短暂,以至新叶和骨朵都很瘦弱。文章多次提到“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作者对城市生活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