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磨”到最后》,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②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③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④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⑤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2)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1)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2)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
爱的弧线
杨国华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只有奉献
母爱,不图回报
每当我读到这首母爱小诗总会引起难忘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胳膊腿疼,那是在生产队担沙的时候落下的。记得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还拿母亲开玩笑。母亲在灶火堂一边烧火,一边说,今天的胳膊疼痛得厉害,该变天了哦。我便趁势学着电视里天气预报的口气,高声播报:胳膊疼,腿疼,下雨天阴。
那会儿,更多的事情不懂。有一次,母亲到大队里,为队部洗床褥被单。那些床褥被单,时间太久了,臭气难当。 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当着母亲的面说,丢人,竟然去给大队洗被褥,梁顶的四茹他妈都不会干,你却去,胳膊腿疼,活该!父亲拿起笤帚就揍我,一边揍,一边骂, 不多挣个义务工,你拿什么去上学?虽然母亲竭力地袒护着我,但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母亲的不屑和蔑视。
但什么也阻碍不了母亲对我的爱。有一年,母亲来县城的高中看我。换粮的车队临时有事,到马市口去了,母亲只好中途下车,离城里还有十五里路呢。母亲背着个大包袱,硬是一步一步,拖着疼痛的双腿到了县城。看到我的时候,母亲哆嗦着站不住,就坐在学校大门口的水泥台上,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母亲走的时候,我要送她一程,母亲说:“妈没事,妈没事,你回去吧。”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她没走出几里路,母亲便疼得一步也走不动了。
大二的寒假,我用做家教的钱破天荒地给母亲买回几瓶治关节炎的药。母亲高兴极了,来信说,她把药放着,却舍不得吃。逢左邻右舍的过去,才从柜里拿出来,说:“这是小子给买的。”言语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后来,我上了班,再给母亲买药回去,她便责怪起来:“贵巴巴的,买这个干啥?我的胳膊腿又没事,好好把钱攒下来,等着买房的时候用吧。”有一次,母亲悄悄地把我拉到柜边,把上面的米轻轻扒开,露出几张钞票来, 说:“这不,妈也正给你攒着呢。”
我不禁泪水朦胧。
好不容易,房买下了,账也还清了,母亲该享几天清福了。有一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她把村里的二十几亩稻田包下了,准备种几年。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天到晚胳膊腿疼的,还包稻田,简直不要命了。我给姐姐打电话,劝妈妈把地退了。然而,母亲最终还是没有听我们的。我说:“你不把稻田退了,将来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可别想让我们管!”说完后,我不管母亲的反应如何,就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
这两年,教重点高中,我一直顾不上回去。今年春节的时候,硬着头皮和学校请了个假,我和妻儿从平原回到了 家。母亲似乎早已忘了我对她的“训斥”,忙着杀猪、压粉条、磨豆腐,乐呵呵地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二十九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喝 酒,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上学的事上了。姐夫说,他们村里的小旦,今年考上了大学,结果家里拿不出钱来,去不了。说到这里的时候,父亲端着酒杯,把杯凑到了 我儿子唇边,说:“咱小宝不用发愁,你奶奶说了,再多包几年稻子地,一定把你上学的钱攒出来。”说完,父亲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
初四,我们张罗着回单位去上班。将走的时候,姐姐、姐夫、小外甥一家人出来相送,母亲腿脚不方便,我没让她 出来。我们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我看见不远处的土坡上,母亲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母亲倚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她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又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车已经启动了,当我向那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母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
一条比疼痛更长的,爱的弧线。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①袒护()
②蔑视()
③攒着()
④训斥()母亲的爱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开头先写“我”小时候不懂事,竟拿母亲的病痛开玩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的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如何理解第5段母亲对儿子买药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题《爱的弧线》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朝着窗外的人挥手……母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语段,这个语段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请搜寻记忆,寻找一个和母亲依依不舍的场面,用细致深情的笔触描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缺憾是现实的常态
①观赏自然美景,我们喜欢春日怒放的鲜花,喜欢秋夜皎洁的满月。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喜欢匀称和谐的美,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总之,我们喜欢圆满。但现实生活中,缺憾却往往是生活的常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正视缺憾。【甲】
②我们喜欢春日怒放的鲜花,但对一株花而言,一年里开放的日子却只有寥寥几天,在孕育花朵和花已凋谢的日子,我们往往会忘记这是一株花。觉得无花的花树给人一种萧条与落寞之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是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慨叹吗?而萧条落寞的日子,正是孕育鲜花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准备。胸怀豁达的诗人往往可以正视缺憾,甚至欣赏缺憾,龚自珍不是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激赏吗?
③我们喜欢秋夜皎洁的满月,所以把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佳节之际,因为共赏一轮明月,天涯之遥也给人咫尺之感。因此苏轼才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思念之情,也表达美好的祝愿。但月缺月圆、往复循环,是自然的规律,没有谁可以让月亮常圆不亏,而且一月之中缺多圆少。满月是美的,弯月也是美的。柳永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就是残月啊,以残月表达别后的相思,深情眷眷,感人至深。
④雕塑作品向来以匀称和谐为美,但断臂的维纳斯却是艺术品中的极品,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断臂”是缺憾,但正是因为维纳斯双臂残缺,给了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断臂的维纳斯反而更具神秘感,更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牡丹亭》把爱情演绎到为爱可以“生而死,死而生”的境地,堪称爱情圆满结局的经典,使我们内心得到安慰。而有缺憾的爱情悲剧却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传唱至今,《红楼梦》中“宝黛”缠绵悱恻,凄婉哀伤的爱情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可见,缺憾也是一种美,一种带着伤感的美。
⑤自然界中缺憾是常态,艺术作品把缺憾当成了一种美,其实人生何尝没有缺憾呢?一份不理想的成绩单,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份刻骨铭心却没有结局的爱情,一段执著却没有回报的努力……人生的痛就在这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瞬间的美丽,人生的圆满、幸福的巅峰偏偏不肯持续到永远;倒是缺憾太严谨,对任何人都会眷顾,一视同仁。但缺憾也让我们学会了追求,学会了进取,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转瞬即逝的幸福。【乙】
⑥圆满是美好的理想,缺憾是现实的常态;圆满是纯净的美丽,缺憾是带着伤痛的美丽;圆满让我们满足、欣慰,缺憾带给我们叹惋和震撼。【丙】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有了正视缺憾的态度,才有了不懈的追求。有了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人生才更丰富多彩,更韵味隽永。通读全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文中作者的观点。
②至⑤段依次举例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从缺憾向完美的一次又一次的跳跃。”是原文中的一句话,结合上下文,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处最恰当?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③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④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⑤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⑥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①方,象征天圆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⑦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注】 ①禁:底座。饕餮:(tāo tiè)夔[kuí]文章第②③两段介绍了鼎的历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内容。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文章第④-⑥段的内容,说说“世纪宝鼎”的寓意。
【链接材料】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鼎圆禁方,四周有饕餮纹饰。鼎禁高50厘米,上面铸有56条夔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老海棠树》,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本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简要写了和奶奶有关的哪几件事(每空不超过5个字)?
春:_______夏:________秋:_______ 冬:________。品读第⑧段划线句子,结合标点从语气角度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段说要用“一棵海棠树,纪念奶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原因。(不超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遭遇挫折失败,就如同路遇死角,面对死角怎么办?智慧的做法是“转换视角”。视角影响视野,视野关乎成败。
②当年,首季杂交稻的试验结果出人意料——稻谷减产了15%,稻草反而增长了70%。有人嘲讽道:“可惜啊,人不吃草,不然杂交稻就大有前途了。”但袁隆平并未因此而沮丧甚至放弃。他认为,试验已证明水稻杂交有增产作用,只是这种增产作用目前表现在了稻草上而不是稻谷上,这是配种不当造成的,只要改变配种,增产作用就能发挥在稻谷上。于是他改进试验,坚持探索。第二年,杂交稻果然比常规水稻增产30%,杂交稻种植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了,袁隆平也因此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可见,死角不是死路而是拐角,遇到死角时,只要变化一下视角,就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
③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回忆提取青蒿素的过程时说,当时课题组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历经了190多次失败,有种陷入困境的感觉。为搞清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屠呦呦重新细读中医经典《肘后备急方》。其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服药方法,让她忽然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前期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水煎法的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课题组尝试使用沸点只有35摄氏度的乙醚代替水来提取青蒿素,终于开启了成功之门。科研死角就是这样把问题摆在你面前,告诉你“此路不通”。当此之际,细查出问题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另觅新途,只要选对了方向,后面往往就会步入坦途。
④反之,“当真理碰到鼻尖时,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这种缺憾在科技史中却也俯拾皆是。我们应当懂得,科研是壮丽的探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失败当作死角,就此停止探索的步伐。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一步步地实验。越是重大的原始创新,实验结果往往越是与预料不符。这种时候,恰恰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智。
⑤把失败当成转换视角的契机,杜绝焦虑浮躁,以“实验虐我千万遍,我待实验如初恋”的精神,冷静分析实验的负面结果,在破解难题的探索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⑥在死角面前不轻言放弃,换个视角,继续坚持探索,这其中还蕴含着一种进取的情怀,一种科学的精神。正如屠呦呦所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必须努力向前并持之以恒。可以说,死角面前怎么办,既决定着科研成果的价值,也锤炼和考验着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在科技发展史上,一流人物在其意志品质方面的贡献,通常都不亚于其才智方面的贡献。勃发我们时代创新的活力,不仅呼唤着善于转换视角的智慧,同样也呼唤着其背后的科学精神与品格。
(选自201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统观全文,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A.面对死角,转换视角 |
B.视角与视野,决定成与败 |
C.死角面前,不要放弃 |
D.时代呼唤科学精神 |
下面这段材料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最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美国人莱斯最早发明了传声装置,但只能用来传送音乐,无法使人互相交谈。在这个死角前,莱斯止步了。而另一个发明家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反复试验,改用了直流电,把传声装置中一颗螺丝钉往里多拧了5丝米,于是,电话机诞生了——它成了贝尔的专利。许多时候,“错过”比“过错”更糟糕。“过错”可改正,“错过”无法弥补,正如莱斯这个“5丝米教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