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B.人的血浆pH为7.35~7.45,其稳定与HCO3-、 HPO42-有关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葡萄糖的含量有关 |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
下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错误的是()
①曲线ab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达到饱和
②曲线bc、fg段的形成是由于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
③曲线cd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④e点表明土壤中缺氧时,植物根系可以不需要能量吸收K+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人体正常红细胞是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现将人体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浸入下列a、b、c三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溶液浓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a>b>c |
B.a<c<b |
C.a>c>b |
D.a<b<c |
某科学工作者用活体生物材料制作了许多张连续切片。在电镜下观察这些切片后,他画了一张如右图所示的构成该材料的细胞图。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自养型生物不具有的细胞 |
B.该细胞可能是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 |
C.具有该细胞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共由5种核苷酸构成 |
D.图中的液泡对细胞的内部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
某学生完成了下面的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了深蓝色,他嚼碎了另一块面包,并用本尼迪特溶液(一种用来检验麦芽糖的试剂)检验,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麦芽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的颜色)。因此,他做出结论,认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的检验 |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推知,此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52,52 | B.50,50 | C.52,50 | D.5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