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的弊端 | B.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 |
C.否定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 D.指出了秦末社会动荡的根源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正条文宣布:过去统治家族的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规定
A.有利于普选权的实现 | B.有利于资产阶级政体建立 |
C.有“因人立法”的非民主因素 | D.有利于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
美国保守派代表伦道夫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注:美国各州均有自己的宪法)与该材料信息不一致的是
A.“人民所行使的政府”是指美国中央政府 |
B.反映出美国保守派对“民主”的恐惧 |
C.解决“主要危险”的方法是加强美国中央政府权力 |
D.“抑制民主”需要分权制衡 |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这表明宋神宗元丰三年后
A.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 B.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三省六部制 |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D.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二府三司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