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
|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
|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同盟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
| B.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 C.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
| D.1935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