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A.主张有限的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作用 |
C.主张团结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
A.造纸 | B.制瓷 | C.灌溉 | D.冶铁 |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
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 B.劳资矛盾尖锐 |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 D.商品经济发达 |
1816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出访中国,却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清朝要求依照天朝定制,行三跪九扣头之礼,英使认为有伤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坚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不顾而去。此一礼节之争直接反映了
A.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
B.海权思想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对立 |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化的矛盾 |
D.主权国家观与天朝大国观的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