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琳打来电话,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两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不值得。吃了中饭,就回家吧。”  
“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 
“有多远?”我问。
“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  她顽皮地朝我笑笑:“我们绕了远道。”  
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红到令人心醉的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阳光下显得如此娇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大片象征着鸿 运高照的鲜黄色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  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
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
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
“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呢?”我卷起衣袖说。
文章题目“今天就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中说,当“我”来到花木拥抱的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那么“我的疑问”是什么?“得到解答”的答案又是什么?
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
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不少于4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猎豹夕阳
①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风雪的夜里。我是个优秀的登山探险者,经常在这种天气下工作。当时我的帐篷扎在海拔三千多米处雪峰的腰上,它从帐篷外面进来,我惊呆了:一只多么优秀的猎豹!棱角分明的头颅、光洁柔软的皮毛、强壮发达的肌肉、稍稍卷曲的鞭尾,混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气和孤独。它一眼也不看我,卧下来凝视火盆,一动不动。我拨了拨火盆,炭火很旺地燃烧着。看来它不会伤害我,因为它不屑,而且它连“怕火”这种动物共有的本能都抛弃了,这使我更惊异。它是怎么到这来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到这来的?想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②次日醒来,猎豹正用冷森森的眼光看着我。见我醒了,它一转身出了帐篷。我追到帐篷口,掀起了帐帘。雪地里,它以猎豹家族最优美的姿势向山上跳跃攀爬。我收拾好了行囊,也出发了。我决定抛开原先设想的登山路线,跟随猎豹走,这大自然的精灵值得我信任。山越来越陡,我根本无法再背着帐篷往上爬,上面也不会有扎帐篷的地方,而山顶的夜风能够在十几秒内把我冻僵,所以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登上山顶,到了中午,峭壁已经陡得使我看不见山顶了。这时候,我第二次看到了那只猎豹。
③它剧烈地喘息着,紧张地盯着我,足有十秒钟,然后掉头上了另一条路。我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事让它折回来看我,但我知道必须跟着它,因为它长久地在自然中搏杀,感觉比人要灵敏得多。它一定察觉了什么危险而来阻止我。我上了山的另一边。正是风口上,雪几乎糊住了我的登山帽,我需要不断地清理它才行,风雪不断抽打在我身上,冰冷和孤独几乎窒息了我,但我无暇去想了,我必须快!我看着猎豹的背影,目送它再次远去。因为陡的缘故,它已经不能跳跃奔跑,它把爪甲深深地抠进雪中或是岩缝里,身子紧紧贴着峭壁,向上攀爬,像一只爬墙的壁虎那样敏捷和谨慎。我充满了一股激情,这激情使我在一瞬间忘记了一切。不久,我突然感到峭壁猛地震动了一下。凭经验,我知道另一边发生了雪崩。上帝,要不是那只猎豹,我一定死了。我不禁对它充满了感激。
④临近黄昏的时侯,我终于到达了山顶。我第三次看到了猎豹。它迎着轰响如雷的厉风,蹲在这山顶亘古不化的积雪中。它身上均匀地撒着金色的阳光,像一尊金塑的雕像,凝重,庄严。它就这么一动不动看着远方。天地都在沉默,惟有风在鸣。
⑤只见在夕阳映照之下,天际处,火红的霞光如大片的玫瑰,点染得群山俱羞,变幻出的橙红色的光华,又从远天一直流到我们的眼前;流云在疾风骤行中如千军万马,轰鸣驰过我们的头顶。夕阳尽情的燃烧在天地间,谱写着光与火的诗篇,叱咤着万种豪迈与柔情,书写着苍穹的无限壮美。
⑥我忘记了人和动物的界限,和猎豹一起熔进这部不朽的天作之中。我忘情地把手搭在它的头上。它用尽全身力气,向那夕阳长啸一声,长啸声中迸发出冲天的激情,一直奔射到夕阳之外,拥抱着天宇中的一切!
⑦天快黑了,我们必须下山了,我推了推猎豹,它不动,再推,还不动。这时我才发觉它已经被冻得僵硬了。啊,这猎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竟是为了看一次这样的夕阳!我由衷地对它产生了敬畏。我回想着昨晚的情景,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会钻到我的帐篷里:未达心志,它不愿死,它必须取暖藉以保持生命的延续!现在它真的如愿了,并报以生命中最后的一声长啸。它与天地同在了,而且永远。
⑧下山后,我辞去了登山的差使,因为想起那只猎豹,我便自惭形秽,加上这次登山没能完成我的主顾给我的任务。但,我一生中这最后一次的登山已经嵌入了我的生命。(作者梓臻有删改)
. 阅读①—⑦段,感受“我”对猎豹的感情发生的变化,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好奇 →
. 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写风雪的肆虐有何作用。
. 作者在登山途中,三次看到猎豹,从猎豹的三次表现中,你能够感受到猎豹的哪些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本文讲述了一位登山者的经历,文中的许多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内容,说说你的感悟。(60字左右)

(二)土 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 口兹 口兹 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1)
(2)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诉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优惠。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鸦’”,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的种菜的小题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一)低下头来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文章开头的事例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观点。
.文中的“低头”有哪些具体含义?请至少写出两条。
.给第⑧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本文对你有何启示?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 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坏会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
、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6分)
(1)
(2)
(3)、
、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分)

(一) 阅读《掌心化雪》,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1)这是一个真实故事。
(2)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3)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备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4)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5)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6)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7)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8)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9)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从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11)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作者在文章中记述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模拟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第(9)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