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放,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时间
(1)
今年由春到夏
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取
(2)
(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写的是黑槐树,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再生纸纵横谈
刘仁庆
再生纸是利用废纸为原料(或主要原料)而生产出来的纸张。
早在800多年前,我国宋代已经开始利用废纸抄造再生纸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废纸去墨污,浸烂……再造……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名曰还魂纸”,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当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废纸还有一些限制,如废纸不能太脏、墨迹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成纸的外观质量,总的说来再生纸的抄造量还是比较少的。1874年德国使用上了碎纸机,接着又成功研制了疏解机、清洗机等。1905年德国人亨利和皮蒂茨发明了废纸脱墨技术,从而扩大了废纸的回收范围。20世纪70年代,鉴于全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日益恶化,造纸业掀起了废纸再生工程之热潮,促使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现在,再生纸的生产过程相对于木浆抄纸制造要简单得多。只需先把废纸离解、脱墨、洗涤、漂白等工序后,再经过打浆、调料,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而完成。
一般人认为,废纸纤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纤维结构损坏(产生角质化作用),反复回用会使废纸浆中的半纤维素流失,成纸强度势必减弱。不过,在废纸的循环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素被“胶质化”,使纤维的结合力和弹性增加,成纸强度反而增大。关键是处理时的工艺条件,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再生纸的质量不好。相反,有的指标(如松厚度)会更好,印刷效果也好。
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有资料介绍,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抄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故有人说:“使用一箱再生纸,等于保护一棵树。”此外,利用废纸为原料来制造纸浆,可以省去若干工序,大大地节省了能源的消耗: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
在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中能控制降低污染的产生。一般制浆造纸过程中会产生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它们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至于中段水和白水,则比较容易处理。再生纸制浆中可以节省60%的用水,还使废水的排放量减少50%,尤其是可以省去造纸前期的几道工序。废纸制浆比原木制浆降低了75%的空气污染、35%的水污染。
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众所周知,纸张的白度过高,光线反射过强,对阅读不利。据眼科调查研究,纸张白度在82度左右,对看书报是适宜的。因为再生纸的白度比较低(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大大减少了对眼睛的伤害。
考虑到生产再生纸的技术水平,也为了促进再生纸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纸的推广与使用, 有人建议我国再生纸中含有的废纸浆之数量比例,应该以超过50%(越多越好)为宜。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3期)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择其一例,说说其作用。
“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句中的“才”能删去吗?为什么?
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B.再生纸的生产很简单,把废纸经过离解、脱墨、洗涤、漂白、打浆、调料,再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就可完成。
C.在处理废纸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说再生纸的质量就不好,相反,有的指标会更好。
D.再生纸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能极大地减少对眼睛的伤害,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视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怀旧草拖
叶细细
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父亲的拖鞋。拖鞋是苇草编结而成的,穿在脚上,在夏季清清凉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该是很寂寞的。母亲回老家了,那个长长的夏天,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在西安。
父亲总是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于是,每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后吃一点父亲早晨留好的饭,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跑到楼下去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们一直玩到傍晚,然后被大人一个一个喊回家。
父亲总是最迟回家的那个人。每天回来,总是手忙脚乱地炒菜、烧饭。父亲经常把饭烧煳。尽管这样,我依然很希望他早点下班回来。如果他不在,又没有别的小孩子玩,我只能独自待在家里,望着父亲的草拖发呆。实在闷了,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到外面,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
父亲总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他对那双拖鞋似乎格外爱惜。有一次,我不慎将那双鞋子穿丢了,竟然被父亲揪着耳朵臭骂了一顿。
后来,我才知道这双草拖是奶奶给编的。自从父亲大学毕业分到西安后,与奶奶离得很远。家里因为住房狭窄,也没有能够把奶奶接过来住。只是每年在天最热的时候,父亲总能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双清爽整洁的草拖鞋。
奶奶托人写的信里说道:孩子,妈不在你的身边,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
5岁的我自然无法体会这种感情,真正体会到这种亲情时,我已经16岁了。那时,奶奶仍然会在夏天给父亲寄草拖来。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
而我对草拖的钟爱,也许是缘于童年时代的那个梦。我的鞋柜里,有各种样式的草拖鞋:彩色的、纯色的、麻花边儿的、菱形边儿的……
这时,草拖在西安的街头随处可见。在夜市上,常见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推着小车,愉快地兜售着草拖鞋,两元钱一双,样式精巧,随便挑。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买回的草拖,样式好看,也非常合脚。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于是,我依然会穿父亲大大的不合脚的草拖鞋。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穿上它,会想起相距遥远的奶奶。
又过了两年,父亲的草拖忽然断了——奶奶去世了。父亲得知消息后,好久都没能反应过来。很快地,他的眼睛红了。
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
我开始学编草拖,编与奶奶一模一样的草拖。我没有想到看起来简单的草拖编起来那么繁琐。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可以将编草拖的流程熟稔于心。我还记得将第一双草拖放在父亲面前时,父亲有过的惊喜。我想,以后每年,我都会送父亲这样一双草拖。因为我知道,草拖对父亲来说已不是一双单纯的草拖,它已是奶奶爱的延续了。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2期)
“我”钟爱父亲的草拖,你是从哪些叙述中知道的?其钟爱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为什么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
联系上下文,为下面语句作批注。提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关键是要写出读这些文字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
示例: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批注:真情岂可用金钱来恒量?
(1)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
批注:
(2)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
批注:
(3)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
批注:
读文中划线句子“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想想,父亲此时会想些什么?“我”又会想些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l2分)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2分)
(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4分)
(2)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2分)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
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分)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30字左右)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18分)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故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4分)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个内容埋下了伏笔?
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在下面,不少于30个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