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以樟,字公狄,清范人。以樟负异才,八岁读书家塾中,值璧裂,作《璧裂歌》云:“璧猛裂,龙惊出。”见者大奇之。崇祯己卯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命试骑射,进士皆书生,夙不习,以樟独跃马弯弓,矢三发,的皆应弦破,观者叹异。
中原贼起十余年,所在茶毒,督抚英能办,率倡抚议,苟且幸无事,盗且服且叛。而河南比年大旱蝗,人相食,民益蜂起为盗。人为以樟危,佥都御史史可法以其有世略,独劝之行。抵任,探知境内贼凡三十六窟。于是练乡勇,修城堡,严保甲;募死士,入贼巢,伺贼出入。尝夜半驰雪中,帅健儿密捣贼垒,贼惊侠,擒其渠,毁巢而归。居半载,境内贼悉平。
调商丘,时李自成犯开封,不能破,乃东攻归德①。以樟婴城血战三日夜,城陷。以樟被重创,仆乱尸中,死复苏,商民救之出,奔淮上,被逮谳请室②。贼入潼关,复渡河东犯,京师震动。以樟乃从狱中上疏:“请皇太子抚军南京,辅以重臣,便宜从事,系人心。倡召豪杰义旅,大起勤王兵。”疏上,执政尼之。
迨出狱,而都城陷。福王立,以樟自德州、临清南下,与各郡邑丈武史及诸豪士故献血盟,人皆感愤流涕,受约未待命。渡淮见可法,因建议:“山东、河北为江南藩蔽,若无山东、河北,是无中原、江北,无中原、江北,区区江南。也能自守耶?今宜于河南北、山东,设三大镇,仿唐节度使、宋经制招讨使之制,以大臣文武兼资者为之。”又言:“北方人心向顺,宜及时抚为我用。否则忠者不能支,黠者反戈相向矣。”前后奏记百数十。而马士英专政,货鬻官爵,用逆党阮大铖为兵部尚书,竞立门户,斤忠谠之士,君臣日夜酣乐。左良玉、刘泽清等各拥兵跋扈,莫能制。以樟知事不可为,愤郁成疾,辞去。可法仍举以樟为兵都职方司主事。
未几,扬州破,可法死,南都相绝清。以樟遂遁迹宝应之葭湖,买田数十亩,躬耕自给。清初,召用胜国诸巨,以樟年才三十七,朝贵致书劝驾,不应。自筑忍冬轩,四方之士,若阎尔梅、王定、僧松隐暨其乡人王世德父于,时时过以樟剧饮,慷慨激昂,继以涕泣。康熙四年七月十五日,端坐作论学数百言,掷笔而卒。年五十八。
【注】①归德:商丘别称。 ②请室:清洗罪过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矢三发,的皆应弦破的:确实 |
B.人为以樟危危:危险。 |
C.而马士英专政,货鬻官爵货:出卖 |
D.时时过以樟剧饮过:指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佥都御史史可法以其有经世略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B.①擒其渠,毁巢而归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①以樟乃从狱中上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①立及时抚为我用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以樟文武双全。小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引起关注;中进士后,更以其漂亮的骑射功夫令人叹服。 |
B.在商丘做官时,梁以樟与李自成所部血战三天三夜,最后城池陷落。他也身负重伤,虽死里逃生,却被定罪下狱。 |
C.梁以樟出狱后,向权臣马士英提了很多建议。而当时阮大铖排斥忠良,左良玉等大将拥兵自重,梁以樟忧愤成疾,辞官而去。 |
D.明亡后,梁以樟隐居于宝应的葭湖,亲自耕种以自给。清朝初年,朝廷下诏征用明朝遗臣,梁以樟没有应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请皇太子抚军南京,辅以重臣,假便宜从事,系人心。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养生主》)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庖月更刀族:一般的 |
B.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
C.进乎技矣进:超过 |
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 B.秦人不暇自哀 |
C.苟以天下之大 | D.臣之所好者道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拘捕 |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
以下能直接表现苏代擅长游说之术的一组是( )
①臣闻明王务闻其过 ②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③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④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⑤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⑥终归齐,齐善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分化拉拢,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在燕国出现危机的时候,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
B.苏代认为,齐国不占天时,且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拥有地利也不足为虑;又分析了齐国君骄臣贪的隐患,从而消除了燕王的恐惧之心。燕王最后决定任用苏代来对抗齐国。 |
C.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燕王哙听了苏代的话后,便专一重用子之,甚至还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最后被齐国杀死。苏代也不敢回到燕国。 |
D.齐国攻打宋国时,燕昭王读了流亡到宋国的苏代写给他的信,认为写得很好,决定再次起用苏代,共谋讨伐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国。苏代兄弟因此而名扬诸侯。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①弟:只,只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盍察之盍:通“盖”,大概 |
B.不若恣其不道恣:放纵 |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乃:才 |
D.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诣:到,到……去 |
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①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益衰而智益盛形:身体 | B.其唯先有度度:度量 |
C.见人操金操:持,拿着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之不知 |
B.人皆在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奸路以除而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激矢则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②⑥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