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如今,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18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科学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旅游、边境贸易等。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1分)
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而据统计每年大概有200亿吨左右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此导致不断加剧的全球酸雨、自然灾害等异常气候。请从规律的角度加以评析。(7分)
有这样的两句话:一是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为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两句话充分揭示了思维的奥妙与伟大。请回答意识的作用?(8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段时间里成为同学们课余的焦点话题。某班同学通过走访专家和上网搜索了解到以下信息:
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由于外部需求萎缩,我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滑落,2008年11月份出现了新世纪首次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也从2007年的11.4%下降到2008年的9.O%和2009年8%左右。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中国经济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考验。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财政投资4万亿人民币,用于刺激中国经济,以应对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截至2009年底,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已累计下达约5900亿元人民币,已完成预算的一半,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成效。
(1)结合《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上述材料中,你发现了什么?
当世界经济逐步步入曲折的复苏阶段,一个被反复警示过的幽灵——通货膨胀开始让人们越来越忧虑。温家宝指出,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问题。物价如果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不成为问题,但是好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2)请你用《政治生活》知识从政府角度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积极预防通货膨胀?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取的各种应对危机的措施只是为社会和企业战胜困难创造条件、增强信心,真正克服危机的主体是企业。请为我国企业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出3条合理化建议。
2009年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发端于北美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并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由五级升至六级,即最高级。这是1968年以来,世卫组织首次宣布全球性“流感大流行”。这一决定使世卫组织所有成员采取更严格的卫生措施。
有人认为,防治甲流,只要把握以往流感的发病传播机理,采用常规的防治方法就行了。请从哲学角度评述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