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空城”、“鬼城”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
C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避免了“空城”现象:
一、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二、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
三、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绿色城市;
四、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五、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建立新的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避免“空城”现象的。
材料二:城市建设中“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混乱的地下管网建设,无异于将我们放置在定时炸弹之上。”欧美的“共同沟”是成功的范例: 城市管网由政府统一规划,管道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着眼长远,统一开挖、统一预埋管道, 建设一步到位, 统一管理维护,有偿交各个部门使用。各相关单位在管网使用和管理上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应用、协调一致、互通共享,切实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城市管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有的思想方法。
目前我国大规模走私势头基本被遏制,打击走私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1999~2000年 8月,全国海关共立案侦查各类汽车走私犯罪案件335起,案值9.6亿元。其中2000~2002年全国侦查走私案件分别为103起、80起和45起,2004年1~8月汽车走私案件立案20起,比2003年同期下降35%。
请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走私的危害性。
背景: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近年来,“反全球化”也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种运动,并与“全球化”的支持者在全球化的利弊等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和冲突。
辨题:经济全球化只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外国商品在我国低价倾销可以使我国消费者受益,因而我们不应当反对。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求实》载文指出,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更不能指望别人的施舍。一部近代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真正工业化,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力量基础上的。
请说明上述材料包含的经济学道理。
《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20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主要有: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
(1)上述材料体现财政支出的哪几种形式?
(2)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