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
| C.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
|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
|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
|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
“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
| A.马歇尔计划实施 |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
| C.“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 |
| D.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
1932年,(美国)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25美分,糖每磅只值3美分,猪、牛肉每磅2.5美分。为此,罗斯福政府( )
| A.成立工业复兴署,以减少盲目生产 |
| B.出资收购农产品,将其分配给失业者 |
| C.鼓励农产品出口,以增加农场主的收益 |
| D.补贴减耕的农民,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整顿金融 | B.调整农业政策 |
| C.发放救济金 | D.兴办公共工程 |
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
|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