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和英、法两国国家权力中心最主要的相同点。
(4)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候(中国明朝),英语只是住在英格兰的不多的几百万人的母语。二次战后大英帝国瓦解了,遗留下来的英语成为国际公共财产。它不再是英国一国的语言,它是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以英语为主要母语和全国共同语的国家有: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原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大都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20世纪晚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超过3亿5千万,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超过7亿。全世界的学校大都有必修的英语课程。英语出版物比任何语言都多。
材料二英语在美国,随着国家的兴盛而发达,渐渐产生地区性的变异,形成“美国英语”。两次大战期间和大战之后,美国的人员和物资像潮水似的输往战胜国和战败国,同时带去了美国技术和美国英语。当时,各国的闾巷儿童都喜欢学讲几句洋泾浜英语。联合国设立在美国的纽约,无意中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英、法、西、俄、中、阿拉伯),原始文件的80%都是英文。在没有发明配音技术时候,全世界看美国电影,同时就是学习美国英语。美国电视渗透到世界各国的穷乡僻壤,美国英语和美国生活走进了家家户户。今天国际互联网络上的文字,至少有90%是英文。航空时代需要一种、而不是两种航空语言,英语已经独占鳌头。世界各国的飞机场都见到美国的游客,英语是国际旅游语言。美国是今天的科技大国,英语成为科技语言。科技新术语大都以英语为造词基础。国际会议一般规定用英法两语,实际常常只用英语。英语泛滥世界,主要的推动力来自美国。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岁学人周有光·新浪博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作为国际共同语的特点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的原因。谈谈你对国际共同语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自《左宗棠全集》
(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回忆说:“那时候,北约办公室特别大。东亚问题的办公室也不小。我就问:‘海湾办公室在哪里?’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噢,我们并没有海湾计划。’这是1977年的事情了。我想,这其中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越南问题。另一个对外公开的原因是则是伊朗国王在帮我们看守着海湾。我说:‘得了,这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做法。’”
——吴麒敏《美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比布什更想“倒萨”》
材料二虽然布什一再否认有经济企图,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布什倒萨,意在石油,他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他黑名单上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苏丹等)都是重要的产油国……换句话说,布什打的不单纯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能源战争。
——阮次山《第三次海湾战争:全方位解读美国“倒萨”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设置“东亚问题办公室”的战略目的及特点。
(2)材料二把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海湾战争”,请写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海湾地区的另外两次大规模战争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地区战略的阶段性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是故天下虽极治,其刑罚终不能以必中,而侥幸之人,或可与法相遁。
今世欧洲之立宪,则其君民皆有权,所谓君民并主;而其中或君之权重于民,或民之权重于君。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
材料二盖民所不得自由者,必其事之出乎己,而及乎社会者也。至于小己之所为,苟无涉于人事,虽不必善,固可自由,法律之所禁,皆其事之害人者。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夫求利于上,而不求便其民,斯法因人立,其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虽然,既不便民矣,将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未有国不安而其上或利者也。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
(1)概括材料一中严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基本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材料二中所述的严复的法律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