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观察下图
 
 
请回答:
(1)上述五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在思想解放方面各起了怎样的作用?
(2)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它们体现的怎样的趋势?
(3)五组图片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从图五看,近代中国对这一历史主题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结果如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共同边界1280公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伊朗油船的通道。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争夺这一水道。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为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加剧了两伊的对立。
材料二: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局势和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至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起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法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二: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890种商品进口关税提高近40%,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到1932年,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为了用本国廉价商品去攻破别国的关税壁垒,各国纷纷贬值货币。1931年,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1934年,美国宣布美元贬值40%。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到1935年,逐渐分裂成若干区域性的、彼此对抗的货币集团,主要有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日元区等。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及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举措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列举的三个国际经济组织在宗旨上有什么共同点?,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其中的哪两个组织?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的产生阻碍了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