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格拉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 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要求政府下令改革满人社会习俗,“断发易服”,采用汉人先进习俗
D.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调整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