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献记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据此判断,当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
历史学家屈维廉在其历史著作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 )
A.1688年光荣革命 | B.1832年议会改革 |
C.工业革命的开始 |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克里斯提尼在全国推行区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度。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出东西方在政治变革早期的共同趋势是( )
A.确立民主制度 | B.加强中央集权 |
C.打破血缘政治 | D.实行代议制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
C.“韬光养晦”指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物 |
D.“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对此材料下列解读准确的有( )
①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②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③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④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文汇报:跨世纪的鲜亮印记》统计出下图所示一组热门词汇,由此可以看出世纪之交的中国()
A.外交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 B.民主法制建设发展迅速 |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起步 | 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