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东汉画像砖反映了集市场景,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对此,下列分析或推测符合史实的有
①当时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 ②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
③集市与住宅区严格分离 ④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
C.韩退![]() |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三种主张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