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理论是结合中国新的实际,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把它拓展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创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杨承训《邓小平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其措施包括……② 大中小工业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1920年底,全国设有52个中央管理局,负责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资金、设备、原料的提供及产品的分配。③ 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政府实行凭证供应,货币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三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这时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在流通方面,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自由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实行货币改革,稳定卢布价值。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五 以下两句话摘自《列宁全集》,其中第一句话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说的,第二句话是列宁在晚年说的,它们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转变。“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利……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四,结合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有关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句话的?(5分)
(2) 据材料二、三、四,对材料五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观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采取的不同政策,并分析其历史依据和对当时政局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 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非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 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材料四 (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请回答: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代替赫尔利到达中国,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以调处国共争端为内容的使华生涯。马歇尔调处以1946年3月11日回国述职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调停处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马歇尔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促蒋停战。首先,马歇尔针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各种场合向国民党集团申明美国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立场。其次,为了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作出让步,以实现停战和达成协议,马歇尔还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施加压力。
第二,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帮助完成四大协定的签署。四大协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协定;1月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2月25日的整军方案;3月27日的东北停战协议。为促使达成这些协议,马歇尔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飞行,跑遍了整个华北,直到内蒙边境。不可否认,这些协议能够签署,马歇尔也有一份功劳。
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回国述职,4日18日返华,随后开始了他调处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方面,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冷战”加剧,中国在美苏争端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行了以援蒋内战为主、促蒋停战为辅的双重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对国共和谈毫无诚意,且一意孤行,决心坚持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当天下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违背政协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最后破裂。马歇尔于10月下旬宣布退出调停处。此后一段时间内,马歇尔频繁与第三方面人士接触,企图寻求第三方面出面调停。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携起手来结成一个巩固的、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大组织,更无法组织起来采取联合行动,从而使马歇尔最后一线希望也终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马歇尔结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调处,黯然回国。
———引自《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在华第一阶段的调停能够取得一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分析,马歇尔来华实施第二阶段的调处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
(4)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百日调处”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请回答:
(1)我国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2)“一五”计划完成后,有哪些主要成就?
(3)结合“一五”期间的有关史实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949年—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扼要指出上述措施的共同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