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l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ll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l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材料二 1957年罗伯特·索罗发现,在1909—1949年期间美国非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本增加的效果大约占生产率提高的l2.5%,而技术进步的效果则占88%。丹尼森对l948—1973年间有关资料分析、计算,得出结论:技术进步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0.3%,对提高劳动率为68.6%。
——《评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
受投资规模急剧扩张的影响,2000年之后,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而言,更是进一步削弱。这种状况,致使我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多只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20l4年7月25日中国网《社科院:中国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仅微弱正相关》
(1)依据材料一,概括l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这种差异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15分)
(2)材料二中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说明了什么?对比中美经济发展状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0分)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徽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他的认识的局限性。
(4)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分别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
——1932年《罗斯福就职演说词》
材料二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材料三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年12月6日)
材料四 2008年9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现在金融市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纪律约束。20国金融峰会上,英国首相布朗和美国总统布什也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秩序。
——《新华网》
材料五尽管昨日结束的亚欧首脑会议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但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共识。中国总理温家宝用六个字概括,那就是“信心、合作和责任”。他呼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采取果断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富有远见地共同对付金融危机。
——新京报2008年10月26日《倾听中国声音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困难”最先开始的领域,并分析“困难”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3)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材料三中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关注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二战后构成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经济组织有哪些?根据材料四,概括特里谢希望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
(5)材料五中,温总理“呼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采取果断措施,稳定金融市场”。这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从金融危机的发生中,中国可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1:《临时约法》)(图2:1954年宪法)
(图3:1999年3月15日,代表们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
( 图4: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文件最能够体现民主性的内容及其最重要的意义。
(2)图2文件制定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与图1文件比较,图2文件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3)图2至图3的变化有何现实意义?
(4)图4文件在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方面有何局限?后来以什么形式对宪法加以补充? (4分)
(5)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匿域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的历史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