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有关水的知识.请你回答:
(1)请列举水在实验室中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若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电解一定量的水时,当正极产生的气体为8mL,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
(5)从资源角度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
B.利用这个净化水的装置不可以把硬水软化 |
C.此装置中活性炭只起到过滤的作用 |
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还不能作为饮用水 |
(12分)“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A.燃烧的条件 | B.铁钉生锈的条件 | C.证明CO2与NaOH反应 | D.分子运动的现象 |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 洗的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
向盛有10mL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烧杯中溶液的pH |
12.9 |
12.7 |
12.5 |
12.3 |
11.9 |
7.0 |
2.1 |
1.9 |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 mL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mL时,溶液显 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mL时,溶液显 色。
(3)当烧杯中溶液的pH=2.1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2 ℃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写“能”或“不能”)。
(3)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 ℃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 ℃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填写选项序号)。
A.c>a=b | B.a=b>c | C.a>b>c | D.b>a>c |
(1)在“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中,“金龙纹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残存很少,这说明金、铜、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生铁和钢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 (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防止铁生锈的一种方法是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大理石(CaCO3)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2)可用于洗涤油污的NaOH水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某些食品包装中有一小袋干燥剂(成分为生石灰),它吸收水蒸汽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其投入水中并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 色。
(4)请从A熟石灰、B苏打、C一氧化碳、D氮气、E浓硫酸、F盐酸这六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①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是 ;
②常用于工业除锈的试剂是 ;
③有毒的物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