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祭祀扫墓。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成为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将清明节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文字记录民生,让镜头聚焦民情,让电波传递民意,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基层和群众的优秀作品。这项活动充分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
在哲学史上,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 )
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唯一的特性运动
②正确指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④只看到了运动中的量变,否认了运动中的质变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
①加快实现民族平等②实现共同富裕
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