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
| B.奴隶消极殆工 |
|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
|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
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则图③试管中的现象是
| A.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
| B.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不变色 |
| C.铜片溶解,放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 D.无明显现象,因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图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装置①量取15.00mL的NaOH溶液 |
| B.用装置②制备Cl2 |
| C.用装置③陶瓷坩埚高温煅烧CaCO3固体 |
| D.关闭活塞a,从b处加水,以检查装置④的气密性 |
用惰性电极电解某无色溶液时,有如下实验现象:阳极上有无色气体产生;阴极附近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Ba2+、NO3-、Cl- | B.H+、Mg2+、Na+、SO42- |
| C.CO32-、K+、Cl-、Na+ | D.Fe2+、NO3-、SO42-、Na+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精炼铜时,若阳极质量减少64g,则转移到阴极的电子不一定等于2NA |
| B.1molNa2O2晶体中共含有4NA个离子 |
| C.1.0L1.0mol/L的NaAlO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 D.常温下pH=1的H2SO4溶液中,H+的浓度为0.2mol/L |
图表归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某同学归纳的下表内容与下图对应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