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为了检验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如上图(略去其中的夹持装置)所示三个对比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中铁丝发生锈蚀且试管中液面上升,乙和丙中均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铁丝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丝与 、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铁制品在下列情况:①潮湿空气中②部分浸入食盐水中③干燥的空气中,最易生锈的是 (填序号,下同),不易生锈的是 ;
(3)在“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中,铁器锈迹斑斑,残存很少,请你列举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
如图是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卡片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
(1)A不可能是 (填标号)
a.Mg b.Fe c.Ag d.Zn
(2)若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C为碳酸钠
①C与D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D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该反应的反应物有 种。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1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如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的有机物,如秸秆、蔗渣等.
(1)农业废弃物经发酵处理可获得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闽籍科学家张俐娜发明了一种快速溶解农业废弃物的“神奇溶剂”.该“神奇溶剂”中氢氧化钠、尿素和水的质量比为7:12:81.
①“神奇溶剂”是一种溶液,其溶质有 .
②某次生产需用到100kg“神奇溶剂”.现仅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尿素来配制,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③利用该“神奇溶剂”溶解农业废弃物生产的新型纤维素膜,在土壤中能完全降解.利用此膜替代普通塑料,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写一点)
近期,央视对"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饼'"的消息进行辟谣.资料表明:肉松是用动物肌肉制作的蓬松絮状肉制品,棉花主要含有植物纤维.
(1)棉花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2)肉松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素是 .
(3)可用燃烧法鉴别肉松与棉花,点燃时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
(4)制作肉松饼使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铵(NH 4HCO 3).碳酸氢铵中氢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燃烧实验开展相关研究。
探究一:氢气的燃烧实验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1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随开随停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 (填编号);仪器B的名称是 。
(2)按图2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1)中组装的正确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 。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的燃烧实验,结果如表:
|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
氢气与空气体积比 |
9:1 |
8:2 |
7:3 |
5:5 |
3:7 |
1:9 |
0.5:9.5 |
|
点燃现象 |
安静 燃烧 |
安静 燃烧 |
弱的 爆鸣声 |
强的 爆鸣声 |
强的 爆鸣声 |
弱的 爆鸣声 |
不燃烧 不爆鸣 |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探究二:可燃性粉尘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4)用如图3装置研究某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用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衡量,容器内壁的传感器可测出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
①实验过程中需改变的实验条件是 ,不能改变的是 、 、 (仅列三种);
②实验测得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原因是 。

(5)兴趣小组另测得可燃性粉尘浓度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5所示,结合图5信息,提出防止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烧的合理建议:①禁止烟火;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