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bīn pín)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xiǎnɡ shǎnɡ)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 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 只是 我这样老的器官 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给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中缺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中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残酷( ) 延续( ) 激动(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画波浪线处“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另一种形式”是指
。
(6)倒数第2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只是 我这样老的器官 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在线。
逼出来的天才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着钢琴。说句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所以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认真地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都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在面对大家的请求时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以免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Nat King Cole)。
要不是那次偶然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
阅读训练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尴尬()()抱歉()依赖()
鼓励()()爵士()谋生()
(2)比一比,组词语。
慕()歉()奏()赖()
幕()谦()秦()懒()
(3)读句子,按要求填空。
①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
“慕名而来”的意思是:
②被逼无奈,他只好红着脸给大家唱了一曲《蒙娜丽莎》。
“红着脸”写出了小伙子当时的心情和的样子。
(3)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
“一唱惊人”“迷住了”说明
(4)根据原文内容判断,用“√”“×”表示。
①纳京高曾是一个小酒吧里的三流歌手。()
②纳京高第一次当众给大家唱歌,唱的是《蒙娜丽莎》。()
(5)这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修辞探秘(读下面一段话,填空)。
在迷蒙的夜色中,薄雾像层层轻纱。山脚下模糊一片,一山绿,一山青,一山亮,一山亮,一山暗,依稀可见几点星光忽闪忽闪,那不是村舍的灯光,而是田间的萤火虫在游荡。似科还能听见山丘上树叶在低声私语农田里潮涌似的蛙鸣在鼓噪,草丛中蛐蛐在弹唱。和善的晚风缓缓吹来,怎能不让人惬意呢?
这段话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
古诗欣赏。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1)根据理解正确排列诗句的意思。
| A.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
| B.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园去欣赏风景; |
| C.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 |
| D.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 |
正确的顺序:
(2)用自已的语言说一说诗意。
伽利略带着个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一锤定音(在正确读音后面画“——”)
的确(de dí) 结果(jiē jié)
反复 (fú fù)
(2)选择正确答案填空
①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家。
A意大利 B美国 C文学 D科学
②亚里士多德是()的()家。
A德国 B 希腊 C科学 D 哲学
③伽利略做公开实验的原因是()
A、伽利略要当众羞辱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要宣传科学,追求真理。
C、伽利略要出风头,炫耀自已。
(3)伽利略的结论是什么?
(4)说一说,从“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这句话中“反复”和“许多”这两个词语中,你了解到什么?
课内大搜索。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度处落下,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这句话是正确的,()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慢就会拖住落快落
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在文中()里正确填写关联词语。
如果……就……如果……那么……
(2)在文中“——”处正确填写“的、得”,注意它们的区别。
(3)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4)给加点的字注音。
着地()落下()重量()
(5)“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一句中,“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画上“——”线,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