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 断句题6分,翻译题10分,共28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溃围而出当,正处在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过错
C.其两骑耳。失去,损失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是项王上马骑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汉骑追数千人②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②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①不忍杀之,赐公②具告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③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④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乘势起陇亩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D.司马迁认为项羽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但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他的失败缘于其自大且做法不得人心。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译:                                                                                        
②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译: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3)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②泥:妨碍。
(1)请概括子夏与孟子的主张的共同之处。
(2)对这一主张,子夏与孟子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子猷逸事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扳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一车!”后为黄门侍郎,未几,弃官东归。
子猷性爱竹,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世。”其傲达若此。后与子敬俱病,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摘编自《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
[注] 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③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一车擅:拥有 B.犹还当通冀:希望
C.未若长卿世慢:傲慢 D.后与子敬俱病笃:病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子猷“卓荦不羁”的一组是
①蓬首散带,不综府事②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
③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⑤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⑥其傲达若此。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猷才华出众,却生性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
B.子猷爱竹,造访竹园。主人隆重接待,子猷却只赏竹不见人,主人气愤,就叫下人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子猷因此扫兴而归。
C.子猷路遇桓子野,仰慕他的音乐才华,请他为自己演奏。桓子野也仰慕子猷名士风流,虽没和子猷交谈,却连弹奏了三曲方罢。
D.子猷、子敬兄弟情深。子敬病故之后,子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灵堂吊孝,心内悲恸,竟昏了过去。一个多月后,子猷也去世。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①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子房之沮:阻止
B.然韩卒以灭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原谅

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击始皇博浪沙中②韩王成

A.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 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 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下列对文本一、二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相关的文句,然后在横线上填空。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沛公有了危难,“□□□□,□□□□”,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
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转为度支尚书。
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文钦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披:翻阅
B.未尝有怨.于人怨:仇怨。
C.植负才陵.物陵:傲慢。
D.备禁卫,具.丧事具:备办。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帝王提的一种特殊文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孝穆廉谨有礼法,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是年术烈等变,孝穆击走之。冬,进军可敦城。阻卜结五群牧长查剌、阿睹等,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以功迁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知枢密院事。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以东京叛,孝穆为都统讨之,战于蒲水。中军稍却,副部署萧匹敌、都监萧蒲奴以两翼夹击,贼溃,追败之于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沟自卫。孝穆围之,筑重城,起楼橹,使内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将杨详世等擒延琳以降,辽东悉平。改东京留守。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重熙六年,进封吴国王,拜北院枢密使。八年,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从之。由是政赋稍平,众悦。九年,徙王楚。时天下无事,户口蕃息,上富于春秋,慨然有南伐之志。群臣多顺旨。孝穆谏曰:“昔太祖南伐,终以无功。銮驭始旋,反来侵轶。自后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蒸民乐业,南北相通。今国家比之曩日,虽曰富强,然勋臣、宿将往往物故。且宋人无罪,陛下不宜弃先帝盟约。”时上意已决,书奏不报。以年老乞骸骨,不许。十一年,复为北院枢密使,更王齐。
孝穆虽椒房亲,位高益畏。太后有赐,辄辞不受。妻子无骄色。与人交,始终如一。所荐拔皆忠直士。尝语人曰:“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大事凝滞矣。”自萧合卓以吏才进,其后转效,不知大体。叹曰:“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时称为“国宝臣”,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选自《辽史》列传第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琳东京叛以:因为
B.表请天下户口以均徭役籍:登记
C.孝穆椒房亲虽:虽然
D.所着文曰《宝老集》目:命名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B.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C.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孝穆虽然是皇后的弟弟,但不是凭着这层关系直接被封王的,而是凭借卓越的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以王位的。
B.萧孝穆有很高的才能。他屡次讨平叛乱,先后平定了术烈、阻卜等的叛乱。他治世才能卓越,所提建议都很有见地,把东京治理得井井有条。
C.辽兴宗产生了攻打北宋的想法,萧孝穆坚决反对。兴宗就打定主意不南伐,萧孝穆写好的奏书也就没有上报。
D.萧孝穆地位尊崇,但十分谨慎,总是推辞太后的赏赐,对人也始终如一,连他妻子儿女的为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2)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