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在第一段文字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在第一段文字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作者在第二段文字中,不交代人物名字,而是用“一个”来代替,试分析其好处。
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对描写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独自一个在拉萨,发着低烧。
我住的地方紧挨着一个体育馆,每天下午三点钟有一个马术队来训练。我天天看。         
敲门声。       
骑手加木措手里拎根马鞭,热气腾腾,汗水津津地站在我的门口说:“你好,我叫加木措。”     
我说:“你好,我叫康珠。 ”        
我等着他说话。我没有离开我倚靠的窗台。我头重脚轻,体内在细细地寒颤。我紧了紧披肩,眼皮发涩地望着加木措。
加木措犹豫了一下,行了个藏式的弯腰礼说:“对不起打扰了。扎西得勒!”     
我说:“加木措,有什么事请说好吗?”     
加木措说:“没什么正经事。”加木措的一口汉语非常流利。
他说:“你看上去好像身体不适。生病了?你一个人吗?没人照顾你?我送你上医院去! ”    
加木措说着就要行动,我赶紧告诉她他不用上医院,我有药。这病医院治不好,我想这是亵渎了神灵的缘故。     
“你真这么想?”加木措惊喜地反复问我,“你真这么想?你也信佛?”     
我说:“我现在还没信佛,但我真这么想。”    
加木措说:“那你的病就好治了。要真心诚意地祈求。佛会照料你的。明天我带你去拜佛。”
我说:“好吧。加木措,现在你找我有什么事呢?”   
加木措说:“我可以说给你听,但说给你听的条件是不让你做。”
原来加木措在和他的队友打赌。他们说如果加木措到饭店来带我到训练场,加木措就赢了,反之他们就赢了。赌的是啤酒。这是典型的男孩子们的闹剧。冲着加木措对我的关心,我很愿意给加木措这个面子,但加木措不让我到那烈日炎炎的训练场去。他十分严肃认真地指出一个人应该说话算话,我既然答应他不下去就应该不下去。     
我没想到马术队的年轻人会如此看重他们的胜利。他们冲着加木措欢呼,吹口哨。加木措给每个人的啤酒不是我认为的一瓶两瓶,而是每人一箱。加木措一箱一箱找来啤酒送给他的队友,他的队友们冲着他砰砰地打开啤酒,仰着脖子牛饮,有几个顽皮的骑手还朝我扬了扬酒瓶以示敬意。     
我为加木措忿忿不平。我想我有什么必要在这种关键时刻信守那可笑的诺言呢?我离开了窗口。我到卫生间对着镜子涂了口红,振作振作了精神,然后一溜烟下了楼。     
我突然出现在训练场。一匹枣红马仰脖嘶鸣,骑手们却都哑了。他们疑惑地看着我,停止了喝酒。我穿过他们走向加木措。加木措惊喜又自豪地迎接着我,我仰起脸对加木措说:“能教我骑马吗?”     
加木措大吼一声:“哈!”     
加木措一下子举起了我,将我放在他的黄褐色马的马背上。他挽着缰绳,胳膊一挥说:“拿酒来!”训练场顿时又沸腾起来。骑手们输得喜笑颜开。一箱箱啤酒搬来了,垒在加木措身边,几乎每个骑手都要羡慕地给加木措一拳。啤酒赢来之后,加木措说:“来呀,我请大家喝酒!”    
骑手们说:“康珠呢?”    
我说:“我当然也请你们喝酒。”     
骑手们嚷道:“好哇好哇!”     
最后,加木措怀着胜利者的豪情教我骑马。马儿向前小跑了几步,骑手们的喝彩还没有停止,我已经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下来。     
加木措拎了五瓶酥油,把我带到大昭寺,让往所有我伸臂能及的长明灯里添一小勺酥油。加完酥油,我被带到那尊最大的佛像面前跪下。我不知道愿是个怎么个许法,加木措让我跟着他说:   
“我叫康珠。”    
“我是汉人。”
“我不当心亵渎了神灵。”    
“我请我的藏族朋友加木措替我祈求神灵的原谅,消除对我的惩罚。”    
加木措继续说:“加木措将在今天太阳落山之际到明天日出之时在大昭寺门前口诵六字真经叩一夜待身长头。”   
我简直目瞪口呆。   
等身长头在我们汉人看来完全是做俯卧撑,全身趴下去,叩个头,站起来,再全身趴下去,叩个头,如此周而复始,口中还须念念有词。又大又圆又冷的月亮升起来了,夏日里拉萨的夜也很冷很冷。我偎在大昭寺的门廊里穿着加木措的羊皮大衣,劈头盖脸地包扎着羊毛披肩,只露出一双眼睛。   
加木措从容不迫地叩着等身长头,喃喃念着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他就在我面前,但他已经看不见我。我无法捕捉到他那盲人一般的眼睛,只能瞅着他深色颧骨上一闪一闪的釉光。大昭寺的红色寺门已经关上,寺内寂然无声。只有泛着青光的大青石像活的一样与加木措的身姿相呼应着。 
令人惊异的是,当我第二天起床看加木措他们训练的时候,我的低烧彻底退去了。我跳下床,赤脚奔到窗前。  
加木措正在望我的窗口。   
我朝他拼命挥手,大声告诉他:“我真的好了!”   
加木措得意地笑了。他甩了一个脆亮的响鞭,与他的队友们呼啸而去。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加木措来“我”饭店请我去训练场是想满足一个汉族女子的好奇心。
B.加木措许愿说要为“我”叩一夜等身长头,“我”听后简直目瞪口呆,因为等身长头在汉人看来完全是做俯卧撑,他有点傻气。
C.虽然加木措在大昭寺为我虔诚祷告,但从全文来看我低烧彻底好转的缘由并不一定是出于藏族宗教的神秘力量。
D.文中的我虽然是汉族女子,但却率真而大方,对藏族宗教并不抵触对加木措这个藏族小伙也没有任何偏见。

E、本文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表现情节。语言运用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美。
小说中的加木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试分析小说中划线部分在情节安排上的作用。
答:


本文讲述了“我”和骑手加木措之间的故事,涉及了“信仰”和“友谊”等方面的内容,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
网络热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当事人的话,比如“打酱油”“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一种是网友的发挥创造,比如“山寨”“猪坚强”“范跑跑”。无论是否网友原创,这些语言之所以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在传播中,网友发挥聪明智慧,或戏谑,或嘲讽,或借题发挥,或添油加醋,或曲径通幽,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中完成了自己的好恶与爱憎。曾有学者称,在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喷吐量最大,它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事实上,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同样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进一步说,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热词——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种连接一方面昭示了网络热词滥觞于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没有现实的纷繁芜杂,就没有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没有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就很难惊动网友,网友也就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另一方面则说明,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成的,他们具有共性,让每个人都为之唏嘘或慨叹,对世道人心造成了强大的冲撞与影响,因此让网友产生共鸣。诚然,没有谁是一片孤岛,那些不幸的人,那些忍无可忍的表情,乃至那些骄横的权力,那些张牙舞爪的身体语言,无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网友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又怎能心平气和?
学者认为,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友才不放弃表达,义无反顾地参与与干预。比如,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失宠了,“酱油族”迅速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后凡是表达对权力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存疑,网友皆用“俯卧撑”“做了三个俯卧撑”来戏谑之,这种戏谑何尝不是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聚焦的社会热点,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公民表达权的运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化。
有人追问,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哲人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以断言,只要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只要现实主义不被边缘化,最关键的是,只要公民的权利意识依然蓬勃,网络热词就会沸腾,即便有些词语消失了,肯定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
根据文意,下列对“网络热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不管是否网友原创,都来自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B.网络热词可以是事件当事人说的话,也可以是网友凭空发挥创造的话。
C.网络热词在流行的过程中,能够表达网友强烈的好恶与爱憎情感。
D.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

结合原文,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使得它“背后的故事”成为了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
B.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大多与公共利益相关,并且能让人产生共鸣。
C.网络热词不断地被网友传播,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程度。
D.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基本上是能够对人心产生巨大冲撞与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具有简单、新奇、戏谑、嘲讽等特点,它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B.从“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热词中,可以看出网友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C.如果网友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那么社会上所产生的事件也就不能成为社会热点。
D.以迅雷之势蔓延的网络热词传播得快,消失得也快,但即便有些词语消失了,肯定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
想租房子的女人
浦素芬
(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
(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
(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
(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
(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
(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
(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
(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
(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1)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
(2)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
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
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 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听 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泉水,发出叮叮冬冬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作者在文中写到“鸟儿的飞翔”,也写到“泉水的絮语”,请回答“鸟儿的飞翔”的特点是什么?“泉水的絮语”喻指什么?(4分)



这篇散文题为“听泉”,但文章开篇却用较大篇幅写鸟儿的飞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文中说“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三段,分别从鸟儿的规模、数量、飞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示了鸟儿匆忙飞行的状况。
B.文中写以前随处可见小河流淌、果实闪烁,而今却处处是漠漠荒原,使人联想到正是由于过于追求“进步”才导致这种变化。
C.文章写鸟儿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描写鸟儿的辛勤忙碌,然后再批判它们的盲目,前后对比明显,收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D.“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去的地方”是因为“泉水”流淌的时间长,地域广,同时鸟儿又总是沿着有泉水的地方飞。

E.文章由鸟儿匆忙飞翔,到倾听泉水的声音,最后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层次清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