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在《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
A.一国两制 | B.政治协商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原来的一些人物、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以下四项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但是有成功之处 |
B.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 |
C.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D.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②巴黎公社革命
③十月革命胜利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苏联解体后也在对自身的历史进行着反思,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废除了11月7日的节日。可是每年11月7日,仍然有数十万人自发地走上街头,纪念俄国历史上这难忘的一天:“11月7日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民的节日!”今天的俄罗斯人积极评价的历史事件符合哪一选项的特征?
A.工人、士兵起义,攻占冬宫 | 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
C.农民无条![]() |
D.宣告冷战结束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
C.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D.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具体表现在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B.工业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