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该法律条款最早可能出自()
A.《十二铜表法》 | B.1787年宪法 |
C.《人权宣言》 | D.《拿破仑法典》 |
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选为首席执政官。他实行的改革()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B.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
C.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科举考试)是惊天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B.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衰 |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B.中国古代相权的削弱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D.古代中央机构逐渐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