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终结,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什么?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光辉成就,请回答:
(1)在建国第一年,有多少国家同我国建交,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何时成立?总部在何处?其原则、宗旨是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操纵联合国,后又时常绕过联合国实行国际干预,各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5)毛泽东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是怎样划分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
材料2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期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1和材料4,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
(1)清末我国的弱国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2)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3)我国的弱国地位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又是如何逐步提高的?
(4)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
(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