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允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A.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及其宣扬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于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思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早在1979年,当人们还在狂热地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捍卫,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批判的时候,邓小平就独树一帜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同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谈话时又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谭劲松《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材料三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就职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市场观”。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和邓小平 “市场观”的异同。
(3)材料三中罗斯福总统所谓“实现有效的领导”是指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既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最后一个霸权国,同时也是信息革命时代的第一个霸权国。冷战后它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南联盟开展军事打击;它无视国际法,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它对古巴、伊朗的经济封锁;它经常举起的砸向自由贸易的“301”大棒(注:对贸易对手制裁以强迫对方改变贸易政策)……它在和平时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它执意要搞NMD和TMD的战略企图;等等。霸权行径,一目了然。
与历史上的霸权国相比,美国除了在硬权力方面具有压倒优势外,它还在软权力方面独占鳌头: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风靡世界……T恤衫和牛仔裤加旅游鞋的休闲式着装传染给了全世界……好莱坞制造的影视主导着全球影视市场……计算机革命发源于美国,软件仍是美国一统天下……美国大学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形形色色的美国传媒世界范围内制造波澜,呼风唤雨……当今制约世界秩序的各种国际组织,大多是美国人理念的产物,并且是在美国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如联合国和WTO。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相结合的霸权带来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